尼采在近现代中国

一、尼采在近现代中国

早在1902年10月16日,也就是尼采逝世仅两年后,梁启超即在《新民丛报》上撰文,将尼采思想首次引进中国。梁启超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将马克思与尼采对举:“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尼志埃之个人主义。”[2]其中麦喀士即马克思,尼志埃即尼采。1904年,王国维发表《叔本华与尼采》,首次详细介绍尼采学说,强调其冲破旧传统、创造新价值的积极精神。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执论》中赞扬尼怯(即尼采)思想,并以尼采学说作为反封建的武器,用“超人”思想鼓励人们摧毁封建旧传统。陈独秀在1915年《新青年》发刊辞《敬告青年》第一条中,即引尼采的道德观为反对封建礼教的武器;又在1918年《人生真义》(《新青年》第四卷,第二期)中强调尼采的超人思想,认为尼采是批判万恶社会的哲人,要把人类提高到超人的地步。1919年,傅斯年在《新潮》(第一卷,第五期)杂志上写道:“我们须提着灯笼沿街寻找超人,拿着棍子沿街打魔鬼”,称尼采是个“极端破坏偶像家”。同年,田汉在《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三期)上详细介绍尼采《悲剧的诞生》,呼吁用强固的意志去进行战斗。同年,茅盾在《解放与改造》(第一卷,第六、七期)上,发表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节选译文,并盛赞尼采思想。同年,郭沫若在其《匪徒颂》中提倡尼采思想。1920年初,茅盾在《学生杂志》第七卷连载长篇专论《尼采的学说》,引介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思想。同年,鲁迅在《新潮》第二卷第五期发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译文,并附有对序言各节的解释。1923年,郭沫若在《创造周刊》分39期连载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节译。1930年,作为“共党要犯”被缉捕关押的楚图南,在狱中翻译尼采《看哪,这人》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后在抗战期间由文通书局出版。由此可见,尼采哲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抗战时期,为当时的部分革命家、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