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气和阴阳五行
如果说西方科学思想的主旋律是元素、原子和自然法思想,那么,中国科学思想的主旋律则是道、气和阴阳五行说。这种学说起源很早,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其中的“道”是第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人走的道路引申出来的。人走的道路之“道”被引申为自然规律,是由春秋初期的管仲首开其端的。他说:“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管子·形势》)他所谓的“天”即自然界;所谓的“天之道”,则有自然规律之意。春秋末年,《老子》继承了这种思想,如说“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但他还把“道”作为宇宙本体和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如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个“道”是怎样混成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这话含糊不清,如对“精”就没有明确规定。到战国中期,宋钘解释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他不仅把“精”解释为物质性的“气”,而且还认为精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如说:“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同上)从此开始,老子“道”的本体意义就由“气”来表示,而“道”一般则指自然规律。《易传》就把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称之为“道”,如《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自然规律了。如果说“气”是主旋律的第二个重要概念,那“阴阳”则是主旋律的第三个重要概念。“气”分“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则推动着天地万物的变化。《易传·系辞下》所谓的“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是指阴阳矛盾的统一;《坤》卦《文言》所谓的“阴疑阳必战”,则指阴阳矛盾的斗争。阴阳既斗争又统一,由此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在中国科学思想的主旋律中,“五行”则是第四个重要概念。《尚书·洪范》所谓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五行”。西周末年,史伯说:“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大约在春秋时期,五行生说就产生了。战国后期,阴阳家邹衍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提出了“阴阳主运”“五德转移”的学说,以此比附王朝之兴替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西汉董仲舒沿着这条思路,以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为思想框架,建立了一条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曾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但许多自然科学家则把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作为科学思想的主旋律,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促进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在天文学方面,东汉张衡的天地万物生成论就是以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为主旋律的。他把天地万物的生成看成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溟滓”,是“道之根”,即自然界的开始;第二个阶段叫“庞鸿”,是“道之干”,即自然界的奠基;第三阶段叫“天元”,是“道之实”,即自然界的形成。在这个阶段里,“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搆精,时育庶类。斯谓天元,盖乃道之实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灵宪》)这都表明,张衡以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阐发了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不仅如此,他还以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为主旋律探讨了宇宙结构的模式和天体运动的规律,集浑天说之大成。在地理学方面,北魏郦道元则以道、气和阴阳五行说注《水经》,对我国水文地理知识进行大综合。在郦道元看来,“天人济济”“品物群生”都是“元气流布”“阴阳”变化的产物。
二是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促进了农学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和《天工开物》等农学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名著,都是以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为主旋律的。《齐民要术·种谷》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里的“道”,是指“天时”和“地利”的自然规律。《陈旉农书》所谓的“道”,是指“阴阳消长”和“五运六气”等自然变化的规律。《王祯农书》把这称之为“用天之道”,在他看来,“气”是天地的始原,万物由“气”而生,一切变化都离不开“气”。而“气”分“阴阳”,“阴阳”的消长则是万物变化的根源。《天工开物》则强调“形气水火之道”,在宋应星看来,“形气水火”是形体上的区分,其实质都是“气”。所以,“形气水火”之道实质上是气一元论。他还把“五行”的水火二气与阴阳联系起来,认为水火是气的两种不同形态,而阴阳则是气的两种不同的性质。原始的“气”与水火的相互转化,就是“大阴大阳旋天迟速之义也”。阴阳的对立统一,就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三是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促进了炼丹术的发展。东汉后期,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标志着我国炼丹思想体系的形成,其主旋律也是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他把物质性的“精气”作为天地万物变化的本原,如说:“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气,雄雌相须;须以造化,精气乃舒。”《周易参同契·中篇》天地的一切“造化”,都是“精气”抒发的结果。魏伯阳也认为,气分阴阳,阴阳是对立的统一。到了晋代,葛洪又以道、气和阴阳五行说发展了魏伯阳的炼丹思想。
四是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国医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其主旋律就是道、气和阴阳五行说。“气”是不断流动着的物质实体,是天地万物及其变化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气”分“阴阳”,而“阴阳”的对立统一既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又是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根本法则。所以,《黄帝内经》常用阴阳的对立统一来分析病理和指导医疗实践。在医药学方面,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是以道、气和阴阳五行说为主旋律,完成了我国本草学知识的大综合。他的医药学思想是以“气”为基石的。在他看来,金石草木、飞禽走兽等一切药物都是“气化”所生,“气”是一切变化的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