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存在的几点消极影响

四、可能存在的几点消极影响

然而以上所述并非意味着中华文化全然就是一种毫无缺点的文化类型。客观地讲,在与中国道路的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的上述内在优势的确为中国道路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思想和文化资源,当然,它的某些劣势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道路的畅通性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对中国道路的辩证影响,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为沿着中国道路不断前进提供更为坚强的支撑。

首先,与西方文化“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中华文化认为“伦理本位”具有更高的价值。[6]这种“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念的起点是家庭伦理,亦即将伦理亲情作为社会生活规范的基本维系,与其相适应的则是依靠血缘关系所形成的宗法制度,以此为出发点向外延伸便构成了中华文化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念。在这种价值观念的长期浸染下,对于公共伦理和公共精神的养成,以及普遍意义的行为规范的形成而言则无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7]

此外,与西方文化重视不断革新传统并坚持创新的文化特征不同,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文化由于生长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之上,因而形成了一种“尚静不尚动”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华文化也便形成了重视传统而轻视创新的特征。[8]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则又必须依赖不断地创新,也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下,中国政府制定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意图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来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显而易见,这样的发展战略急需要中国人从思维方式上养成重视科技创新的习惯,然而,中华文化重视传统而轻视创新的特征对于这种新的习惯的形成可能会构成某种阻碍。

中华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注重人情和关系,换言之,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时更容易以“差序格局”,[9]亦即亲疏远近作为原则,而较少注意外在于人情和关系之外的一般原则,由此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长期存在并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0]中华文化的这种特征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而言或许会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