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大致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及其迈入全球化的行列与西方列强的“拉拽”与强迫密不可分。不过,融入世界过程中的悲喜交加显然并非费正清等西方汉学家所持议的“冲击——反应”所能粉饰。在此过程中,国人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渐次融合、化解、吸收了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了中国人民寻求富强自由的精神武器。以西方为追赶和超越的目标,中华民族自强民族心态引领国人在20世纪中期最终取得了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艰巨任务,并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

【注释】

[1]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2]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5页。

[4]这种朝贡体系带有明显的道德预设,即在处理中外关系时,其所遵从的并不是经济利益上的互惠互利,而是主张符合中原王朝正统观念的“天下夷夏秩序”。因此交往过程中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充满了伦理道德的意味:事大字小、厚往薄来、兴灭继絶。

[5]彭明等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6]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页。

[7]方维规:《“夷”“洋”“西”“外”及其相关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8]在向西方学习坚船利炮军事方面,其实也是分先后的。大致说来,在道光和咸丰两朝,主要学习西方的洋炮技术;由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海上的不断骚扰,因此从同治朝开始,尤其是光绪朝,才大张旗鼓地学习和引进西方的船舰设备和技术。

[9]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4页。

[10]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11]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12]唐德刚:《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99页。

[13]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

[14]曹州教案发生于1897年11月1日,当时山东省曹州府巨野县磨盘张庄的天主教堂遭到当地大刀会数人的抢劫,两名在堂内的德国神父能方济和韩理被杀死。11月6日,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并于11月14日强行占领胶州湾(今青岛)。事件发生后,德国和清朝政府于1898年签订协议:山东巡抚李秉衡被撤职,德国获得22万两的赔偿以建造济宁等地的三座大教堂。另外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依据此条约,德国在山东取得胶州湾99年的租期以及铁路修筑权及采矿权。此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别恶劣的影响,西方列强依最惠国待遇为借口,群起效仿,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4页。

[16]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21页。

[17]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18]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19]汪荣祖:《康章合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20]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国粹学报》第6号。

[21]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279页。

[22]汪荣祖:《康章合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2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中),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94—5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