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总结和启示

三、实践总结和启示

历代党中央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所形成的反贫困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反贫困的基石是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马克思总结的反贫困首先要解决制度性问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反贫困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回顾过去、把握现在、设计未来,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战略和策略,以达到更好地脱贫效果。正像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实现中国梦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第二,消除贫困的根本在于发展制度建设。我国各时期的领导人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观,尤其重在推进经济发展。正如胡锦涛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才能为消除贫困和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数量式的外延型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当前的需要,下一阶段更需强调的是质量式的内涵型结构的协调和发展。尤其当我们看到和GDP的数字一起增长的是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在消除绝对贫困时却又出现了严重的相对贫困问题时,我们必须重视收入分配制度的设计,最终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分配制度达到脱贫目标。

第三,反贫困的关键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从毛泽东时期对农村的重视,到邓小平提出“三农”问题把农业放在首位,“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5]再到江泽民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以及十六大之后将“三农问题”作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都可以看出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反贫困的关键。

虽然新中国60年反贫困的重点都放在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不断减少,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了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这再一次提醒我们,消除绝对贫困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扶贫需求,我们必须重视城乡收入差加大所带来的相对贫困问题。同时,那些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又是很难啃的“硬骨头”,这正是我们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