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若干新理念与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若干新理念与思路

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国家在法律授权、经济投入、管理负担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成为“行为主体”,从战略高度制定中国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定位网站的职能、服务目标和内容,引导建立与网站性质相符合的、与研究和大众需求相适应的网站群,实现信息内容服务模式多样化、专业化和系统化。[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一项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大事。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文献资源保障的显著特征,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水平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巩固。从事这项工作需要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发展规划,随着数字化和网络的高速发展,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字平台建设,能为广大群众及专长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提供更丰富和更便捷的资源和平台。

1.根据现有收藏主体的特点,应逐步打破马克思主义文献收藏各自封闭,力量分散的现状,建立长效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协同保障体系运行管理机制。协同保障体系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一是中央层面,统筹规划,建立领导和协调机构。建立一个由国家部委牵头,国家级、省市级等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单位参加的全国性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协同保障领导和协调机构,积极推进全国最具权威的、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与数据网络中心建设,是使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协同保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队伍。二是从收藏机构层面,社科院、党校、大专院校、公共图书馆、出版社等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单位可自行联合建立一个不受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不同束缚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网络管理体系。三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研究者层面,研究者和爱好者自发建立协会,分享和共享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马克思主义文献数据库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各个领域,由相关的各种文献信息组成,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献数据库、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数据库、毛泽东思想及研究文献数据库、邓小平理论及研究文献数据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数据库、科学发展观研究数据库、西方和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法学、教育等专题数据库。[5]要较好的建设好这些数据库,就必须利用好现有的各机构,各单位收藏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馆藏,大量的图书报刊、档案资料、电子文献等珍贵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同时,为避免“只愿共享不愿共建”的情况出现,我们需要倡导和推行全局意识、资源意识、合作意识、双赢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图书馆业界人士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认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协同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2.统一标准,优化技术环境。以网络为依托,整合各地各系统各馆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统一各馆的软硬件技术标准和数据库建设规范势在必行。整合各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文献信息资源,搭建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信息资源网上运作平台,建立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数据库群是资源协同的关键所在。图书资料的电子化和数字化是当今图书资料管理的方向和目标,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和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和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加强信息化管理。以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信息,提高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检索效率和利用率。另外,要想建立科学、高效、便捷的马克思主义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仅可以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国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检索与馆际互借等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资源闲置,浪费和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出现。同时,应着重改善网站信息质量。网上信息应由以原始信息、单项信息、静态信息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加工信息、增值信息、综合信息、动态信息、分析信息为主;信息需求的主体,除了各级政府和研究者,还应面向大众群体。因此,要大力开发各种免费在线系统,加强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设立各种互动频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信息建设与信息发布的行动中来。[6]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强化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也必不可少。现代信息网络是由多种新技术构成的纵横交错的复杂网络系统,因此信息源无法达到理想的绝对封闭和高度集中。为了保护开发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了保障合作单位内部的资源共享,应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护知识产权。

3.培育优秀专业人才,为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情报资料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学术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图书情报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一定的外语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搞好马克思主义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作为管理人员,要当一个合格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要有国际的眼光,但光有“广”还不够,还要向“专”的方向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资源还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获取能力,能在浩如烟海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资料中,准确、迅速的获得有价值的情报,这些能力的具备都是建立在了解和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不仅要有热情服务的精神,更要有热爱本专业知识,刻苦钻研的精神。所以,人才培养在注重加强新知识、新技术、技能等业务素质提升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弘扬正确的资料信息管理事业观,培养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无私奉献、服务大众的团队合作精神。马克思主义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来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面。此外,我国信息资料管理人才队伍在数量、素质和群体构成上,距离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资料服务还有很大差距,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实施。因此,人才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注释】

[1]王伟光:《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光明日报》2016年6月8日。

[2]王伟光:《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光明日报》2016年6月8日。

[3]张远航:《国内外马克思主义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7期。

[4]胡昌平、张敏:《面向国家自主创新的知识信息服务支撑体系构建》,《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2期。

[5]杨沛超、毛昨非:《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文献信息资源协同保障》,《情报资料工作》2007年第4期。

[6]乐庆玲、胡潜:《面向企业创新的行业信息服务体系变革》,《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