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与展望

五、结语与展望

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类型,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中国的现代化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来选择一条与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道路颇为不同的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中国道路是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同时它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我们有必要本着文化自觉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阐释清楚中华文化与中国道路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指出中华文化对于中国道路的积极推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中华文化对中国道路可能存在的消极阻碍作用。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清楚中华文化对中国道路的辩证影响,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沿着中国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基础。

【注释】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3页。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3页。

[3]陈勇:《从钱穆的中西文化比较看他的民族文化观》,《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总第3期,第23页。

[4]冯来兴:《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5]蔡方鹿:《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

[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7]袁祖社:《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立足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的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林坚、马建波:《论中国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11期。

[9]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8页。

[10]季卫东:《法治中国的可能性——兼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