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哲学唯物主义的意义和局限性
毋庸置疑的是,施密特对马克思哲学基础的剖析是极富洞察力和深刻性的,特别是他从马克思主要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来解析马克思哲学时,就超越一般哲学思考的认知层面,更显示出他理论视角的高起点。其不仅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现在依然对我们摆脱教科书体系束缚更好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时代的变化、作者价值取向、运用的方法论等因素的影响,施密特对哲学唯物主义的阐释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施密特反对人本主义倾向,但他对马克思《1844年手稿》内含的人本主义逻辑却视而不察,甚至把《手稿》和《资本论》不加区分地同等使用。这种非历史的做法就导致他在缝合两者之间的矛盾时使自己的理论出现了矛盾。如他有时认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自然,有时又认为应该是社会。
第二,施密特是反对任何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但当他认为人、劳动和社会历史最终都要复归于自然,社会存在最终都退化到自然物质时,从本真意义上讲他就否定了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而转向了自然物质本体论;而且当他由此否定物质一般(总体)的客观存在时就有问题了。[32]
第三,当施密特把工业作为全部社会历史中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基础时,他忽视了工业也将成为历史的环节,因而又坠入了另一种非历史的抽象。[33]
第四,当施密特过高评估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时,他对唯物主义“物”的理解依然是直观的,他没有发现马克思讲的“物”是一种在自然物之上的社会关系存在,它是由人的活动随时建构并解构的一种功能性的行为场。
【注释】
[1]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2]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18页。
[3]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页。
[4]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5]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3页。
[6]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页。
[7]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2—14页。
[8]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4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1页。
[10]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0页。
[11]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12]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13]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0页。
[14]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页。
[15]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页。
[16]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4页。
[17]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页。
[18]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19]《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页。
[20]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页。
[21]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4页。
[22]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6页。
[23]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2页。
[24]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5页。
[25]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页。
[26]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5页。
[27]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4页。
[28]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1页。
[29]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6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0页。
[31]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3页。
[32]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33]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