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经典故事,以经典人物的魅力引导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不是强调“严密逻辑”的“认知性教育”,而是强调“体悟意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一种“德性逻辑”。为此,需要实现宏大叙事向依事说理转向,通过叙说生动故事、真实案例,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到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式的、学理式的,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推演和说教,不是拘囿于“理论世界”的认知活动,而是接地气的、生活的在场[3]。
朝向马克思主义事实本身是叙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而研读经典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问题式诠释和聚焦式讲述的重要途径。研读经典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沉得下、钻的进、出的来;也需要面向思想内容和思想对象,了解经典人物的生活轨迹和活动场景,讲好经典故事,展示经典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德性品质,使学生自觉地融入一种道德情境。这样才能实现与经典人物的对话,才能实现“在场”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其科学而深刻的重大结论,而且还在于其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次、多角度审视,在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马克思就是在准确把握时代课题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愿景。通过讲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的故事,可以实现经典名著的具象化、生动化、深刻化,可以使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
人是一种模仿性的生物,学习和模仿是人类进行文化创造的根本性冲动[4],也是思想观念培育和行动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往往存在“英雄情结”,经典人物的人格魅力、德性品质、思想境界对他们价值观的生成具有示范作用,可以使学生自觉地融入一种道德情境,这就需要讲好经典故事,使得经典人物成为他们心中崇拜的“粉丝”和模仿的“范本”。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靑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立下“为人类幸福而劳动”[5]的伟大志向,而毛泽东也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豪言壮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经典人物的生活点滴和革命故事谈起,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传》《马克思的幽灵》《毛泽东传》《邓小平时代》等书籍,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图景和时代条件,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灰色的、苍白的、空洞的,而是灵动的、趣味的、感人的。通过讲述故事,就可以拉近学生与伟人的距离,正如一名同学所说的:“这样的教学,既有力度、深度,又有生动性、时代感,我们听得有趣,记得牢固,也学到了东西,我们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