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全国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设新国家的历史使命。刚刚从革命中走出的新生政权,虽然做好了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思想准备,但其所面临一系列新的建设问题,却毫无经验可言。毛泽东指也:“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5]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混乱、动荡乃至战争的废墟上,开始一个国家的重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不言而喻。在毫无建设经验的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领导人选择了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毛泽东认为,既然苏联“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6]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把社会主义模式看成就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这可以说是全党的共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建设经验的缺乏,这似乎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任何一种模式也都不是至善至美的,且每一种模式的实行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一种模式在这个国家虽然可行,但在另一个国家也许就行不通。从1953年开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开始暴露出来,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实际。1955年底,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从1956年起,毛泽东相继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并结合实践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面的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这些探索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毛泽东最重要的理论贡献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首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否依然存在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些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56年到1957年,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毛泽东反复强调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并且首次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7]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不断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毛泽东这一基本矛盾的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我党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提出了理论依据。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其解决方法也完全不同,并强调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二,科学地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1953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定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曾设想我国能像苏联那样,在过渡时期结束时建成社会主义,估计需要10到15年时间。1954年到1957年,毛泽东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结合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他说:“我们是一个6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时间,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就很伟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要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8]在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时光。”[9]1960年春,毛泽东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发达的社会主义。这里的不发达阶段,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些珍贵的思想成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先声。
第三,在经济建设中,对于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道路,毛泽东在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大国的现实,提出了工、农业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和主要课题,它的实质就是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可以说,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底,毛泽东开始酝酿制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列,作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1957年,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搞社会主义经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设社会主义,丢了人民,建立了重工业,丢了人民,这是不成的。必须要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现实,既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必须并举。这一思想至今仍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除此而外,毛泽东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实践中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后来提出的“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无不体现了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种探索中国道路的思想独立性为我们党树立了精神典范,而且成为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执政基因和思想遗产。继毛泽东之后的历代领导人,秉承了毛泽东的独立和创新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国情和党情下,继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独立性,逐步形成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相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道路中所彰显的道路自信将在新时期继续引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的辉煌。
【注释】
[1]杨庆:女,西北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2]《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3]《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页。
[8]《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9]《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