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思潮的前途

三、文化自觉思潮的前途

文化自觉思潮反映了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博大关怀与理性思考,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积极思路,取得了许多共识。如:学者们普遍认为,一定文化环境中“人”的自我意识与觉醒是文化自觉的第一步,没有一定文化中的“人”的自我意识与觉醒,文化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文化自觉更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文化自觉需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品格的认识。如果没有对民族文化及其独特精神的自觉,民族文化将可能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而全球化中的个人也将失去文化归属感。因此,在当今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形势下,防止民族文化的被淹没,就必须提高民族对文化精神的“自觉”,彰显民族的“文化身份”。[21]文化自觉要求更加重视中华文明智慧的提炼与传播。中华文明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蕴藏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智慧提炼、总结出来,以世界其他文明能够接受的理论、观点向世界传播,参与到世界多元文化的新的建构之中,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文化自觉要求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创新。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也是弘扬、演绎中华文化的价值源泉。尊重、弘扬传统文化,既要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遗产的独立性、丰富性和完整性,又要大力推进富有民族精神元素的文化产业创新。中华文化只有主动融入文化产业,寻找新的拓展模式,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才能有宽阔的发展空间,切实做到把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提炼出来,普及到民众中去,推广到世界中去,应用到现实中去。文化自觉要有更加开放的情怀对待世界文化。要走出“文明冲突”的阴影,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心态,促进文化间的对话、沟通与理解,共建和谐世界。[22]

虽然学者们有许多共识,增强了文化自觉思潮的影响力,但文化自觉思潮仍有一些不足:

第一,文化自觉思潮缺乏哲学性提升。文化自觉促进了文化研究热,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于表面,仍没有能够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完全区分。学者们对文化自觉也大多停留在概念描述上,表达以叙述和举例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化自觉理论体系。而且学者们在概念表述上的各执己见,也不利于文化自觉的理论体系建设。

第二,文化自觉思潮思维路径仍旧限于中西对立思维。学者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仍旧未摆脱“冲击——反应”模式,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对立的争辩中,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与话语系统逐渐被西方的价值体系与话语系统所弱化。目前,中西之间的文化态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西方的“话语霸权”在国际上依然残存,各种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等文化一元论思想依然发挥着重要角色,与此对应,中国也尚有“文化回归”等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残余,东西文化冲突的心态仍然存在。当前的文化自觉思潮,尚未完全冲出东西文化冲突的思路,超越的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尚未建立。我们既要反对世界文化一元论,又要防止落入新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思想陷阱。

第三,文化自觉思潮的影响仍旧限于学术圈子,与社会大众相距甚远。学者们高谈文化自觉,但在实践中落实文化自觉思想的人们偏少。只有包括社会各界的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自觉时,才可能获得其真正的价值实现。所以,学者们忽视了文化自觉如何从学界自觉到社会大众自觉的问题。

总之,文化自觉是21世纪文化发展的潮流,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面对激烈震荡着的多元文化世界,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之上,必须保持人本的取向、开放的姿态、兼容的胸怀和创新的意识,突破东西文化冲突的思路,建设超越性的理论体系,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共鸣,并做到文化自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化自觉的真正实现任重而道远,尚需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注释】

[1]张岂之:《辛亥革命断想:政治自觉与学术自觉》,《炎黄春秋》2001年第10期。

[2]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载乔健等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许苏民:《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青年论坛》1986年第11期。

[4]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5]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陈军科:《理性思维: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乐黛云:《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刘淑那、胡海波:《文化自觉: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资源》,《理论前沿》2007年第2期。

[6]吴元迈:《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载《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3页。

[7]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四川党的建设》,2006年第8期。

[8]张岂之:《关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9]张岂之:《文化自觉与人文学术研究》,《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

[10]方光华:《再论文化自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宋志明:《论现代意识和哲学学科意识的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2]费孝通:《弘扬优秀传统,实现“文化自觉”》,《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4期。

[13]冯天瑜:《文化自觉与中华智慧》,《文史哲》2003年第3期。

[14]乐黛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5]张岂之:《关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6]冯征:《倡导文化自觉,促进社会发展》,《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

[17]乐黛云:《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8]乐黛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9]乐黛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文史哲》2008年第3期。

[20]闫春德:《文化自觉与人类和平》,《文史哲》2003年第3期。

[21]余敦康:《中华文化与中国的未来·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2]王晓德、张晓芒主编:《历史与现实:世界文化多元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