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典型故事,以身边的人物感染学生

四、讲好典型故事,以身边的人物感染学生

价值观的传播不能仅仅依靠灌输和口号,而应多宣传“最美人物”“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以他们的人格魅力来诠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积极向善的价值追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励了中国几代人成长,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教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涌现出很多美丽故事、正能量故事,形成模范人物竞相涌现、群星荟萃的可喜局面。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总结、提炼,并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通过讲好当代先进人物的模范故事,就可以实现小人物带来的大感动。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有通过直接感受所获得的具体经验,这些故事看得见、摸得着,最形象、最生动、最具在场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最生动、最真切、最感人,也最能打动学生的心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如一名教师以自身情况讲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讲到动情处学生无不潸然泪下,继而是热烈的掌声,场面感人至深,能把思政课讲到这样的程度,是老师最大的幸福!讲好身边故事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坐得下冷板凳,提升理论高度,挖掘学术深度;也要切近实际,增加生活温度,拓展社会宽度。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还要“支持教学科研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13],这样就可以增加教师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客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和谐的主体间性。为此,我们举办了“好学生讲好故事”活动,鼓励学生站到讲台上讲自己的故事,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对生活的反思,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获得了学生的共鸣和认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一名学生讲自己利用暑期到偏远农村支教的故事,情结感人、生动形象,充满了正能量。我们还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去、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去,通过现场教学、在场感悟,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样,就实现了叙事式教学法课上课下的贯通,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悬置的楼阁,而是接地气的,是贴近现实、融入生活的,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式教学法推行以来,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一名学生在反馈中讲道:“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让我们脱离了课本形式,我逐渐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更多时候,是在一边听老师讲故事,一边获取知识的”。当然,在强调“叙事”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理论的魅力,而是通过实践的知识叙述,从归纳和演绎的逻辑中再现这种魅力,实现“叙事”和“说理”统一。如果完全脱离理论体系、完全脱离教材体系、完全脱离教学体系,那么叙事就会变成“故事会”“清谈场”,这样就背离了叙事的本真,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无法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注释】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15年1月20日。

[2]教育部网站: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EB/OL],2015年7月27至30日。

[3]王强:《“原理”课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0期。

[4]龙迪勇:《空间叙事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46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6]郝立新:《在史与论的统一中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个向度》,《理论视野》2014年第12期。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

[8]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12]郝立新:《时代问题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光明日报》2015年7月18日。

[1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EB/OL],2015年7月27—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