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仁由己”:大学个体道德建设的出发点

三、“为仁由己”:大学个体道德建设的出发点

以忠恕之道为核心的“五常”是大学交往道德的原则,这种道德原则的贯彻以大学生个体道德(私德)的积淀为基础。大学生要有仁义礼智信的人际道德,离不开良好的自我道德,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体私德,才能拓展出优秀的交往美德。对于一个没有道德良知的人,爱人、道义、敬意、诚信往往是空谈。交往道德建立在自我道德的基础之上,没有私德,公德是句空话(也可能是作秀)。故培养交往道德是大学德育的入手点,而炼养自我道德则是大学德育的基石,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皆建立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因此,大学生自我道德的培养是大学德育的重中之重。

如何养成自我道德?儒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内修和外化兼重。所谓内修,指建立在道德主体内在自觉基础上的道德自律意识的养成。道德自觉和自律体现了个体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良知呼唤,是个体对于作为一个道德人的自我意识。儒家主张“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即道德心是人与生俱来的,知仁行义、知礼明智皆源自人性,此即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皆天赋之道德良知,只要人能将这些先验的道德良知开显出来便是有德者[5],而道德良知的开显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主体的自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论语·颜渊》)仁爱及道德精神的养成在于自我,而不在于别人,故“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可见,儒家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求道德是自我炼养的活动,在自我的积极追求中,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见仁求仁,便可仁居于心、德备于内。那么,如何才能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见仁求仁呢?儒家提出了具体的自我修养路径,即慎独和知耻。

“慎独”是儒家基本的道德要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内心真诚、外在审慎,独处时也能庄谨严整,非礼不视、非礼不听、非礼不动、非礼不做,将仁义道德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有人无人皆始终如一的依照道德行事。慎独是主体自律精神的体现,建立在知耻的道德意识之上。耻感是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有了耻感,知道何为羞耻、何为光荣,人便有了道德意识,而能够知道羞耻之事不可为,便能明辨善恶、是非。然而并非人人皆能知耻不为,这需要一定的道德自制力和强大的内心,故儒家指明“知耻近乎勇”(《中庸》)。

慎独和耻感的培养属于向内的工夫,儒家修养论在修内功的同时,还强调外功的必要性。内在修养的工夫注重自省,而外在修养的工夫重视教化。儒家肯定人的先天本性是善的,但在后天的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沾染各种习俗,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因此,后天的教化和学习显得极为重要,人非生而知之,皆学而知之,即使孔子也无例外。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学习古圣先贤的道德智慧,以君子风范要求自己,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故儒家修养以道德教化为重要手段,重视教育在基本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养成方面的作用,甚至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良知的获得被儒家视为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受教育、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将丢失的道德良知找回来,从而使自己的心知止、知定,得以安顿。

儒家以强烈的主体自为精神通过慎独和知耻炼养内在的道德自觉精神,借助教化和学习培养人的道德规范意识,通过内外兼修,使一个人知道当为与不当为,从而提升道德理性,养成基本的伦理观念,成为有德之人。这种内外并重的修养路径,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儒家修养论以涵养至善德性为旨归,注重道德精神的培育,将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融合,通过个体的道德践行,将道德从他律性的外在约束转化和提升为自律性的内在觉解,以道德本心发育道德行为,在笃行忠信中炼养仁义礼智信、在扫洒应对中与人为善,将道德教育贯彻和落实于个人生活、人际交往,在日用常行中养成美德。这些独特而丰富的道德精神、修养智慧成为现代大学德育的活水源头,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道德修养的提升具有极为根本和更为积极的作用。

【注释】

[1]楼宇烈曾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的确立,与孔子儒学的大力倡导、弘扬是分不开的”,而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不为神役,不为物役,通过礼乐伦理教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的和谐”,“孔子儒家学说中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则大量地体现在他们有关心性道德修养的理论中”(楼宇烈:《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孔子研究》1999第4期),修养论被视为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且是具有现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2]儒家之大学与今日之大学不同。儒家将教育分为两大阶段:小学和大学。8岁左右接受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是“打坯模”的阶段,以培养基本的道德规范为主,只是教之以事,在扫洒应对进退等具体活动中学习具体道德;15、16岁后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教之以理,是专心地做穷理的大学问阶段。

[3]《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忠恕之道”不仅是儒家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也是世界其他文化所秉持的基本交往原则。如《新约》主张:“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犹太教则说:“你不愿施诸自己的,就不要施诸别人”;伊斯兰教说:“人若不为自己的兄弟渴望他为自己而渴望的东西,就不是真正的信徒。”可见,忠恕之道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故其被视为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5]当然,“德”是有层次的。老子有上德、下德的区分,儒家有君子之德、小人之德的划分。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要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在君子之上还有圣人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