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的教学何以必须加强知识性

一、“概论”课的教学何以必须加强知识性

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也是理论教育和信仰教育的统一。它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以端正的态度品评人生、认识世界,促使其建立起以理想引领生活的成长机制,摆脱嘲笑崇高、放任私欲、贪图享乐的庸俗价值倾向;同时,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式理解历史、观察社会,建立起用理性指导实践的行动机制,克服人云亦云的“看风向”思想惰性,脱离趋炎附势的“攀爬式”上升诉求。从这个角度讲,“概论”课则要通过社会整体关怀和个人生活经验的对接,带领学生开阔视野,探索前沿,发现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方向,将个人发展融入推动社会进步之中,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信仰,形成支撑人生进取的恒久信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传播日益发达,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学习途径拓宽,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受媒体舆论的影响增大,思想背景更加复杂。但尽管如此,在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前,大学生更多的还是根据个人的经验来认识世界和社会,加之,受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影响,学生格外关注个人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对社会的判断也习惯于从个人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切入。正因为此,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呈现出社会责任感与个人功利心并存,关心社会公益与关照个人内心并存。这就使得思想理论课,特别是紧贴社会现实的“概论”课教学,必须思考如何调动和挖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朝着有益于社会的方向凝聚。实现这一教学效果,关键是赋予学生“社会自觉者”的思维意识,使其跳出“泯然众人”的个人经验,学会站在社会整体的高度上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

从“概论”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来看,是为了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1]就这一教学目标而言,这门课程需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创新,获取观察社会历史的立场,掌握分析社会发展的方法,积累认知社会的概念和话语基础,并通过这种社会认知方式的建立,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通过相应的价值认同效应来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因而,与其他思想理论课相比,“概论”课的特点在于,它要通过指导思想和社会认知的对接来完成意识形态渗透。如此一来,“概论”课的育化机制就不能仅仅停留于从感性到感性的熏染,对于学生而言,在“概论”课堂上的魅力体验不仅仅是自于激情的触发,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理性思维的调动和社会知识的积累。

再者,从教学安排来看,“概论”课程是四门主干思想政治理论中的最后一门课程,多是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也就是说,“概论”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其他三门思想理论课和学校开设的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类的通识课程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得“概论”课教学内容中的很多概念、命题和判断对学生而言并不是陌生面孔。如果不能很好地通过知识信息的补充和细化,理论视野的拓展与冲击,更深入的论证这些理论,这种内容上的重复性会使理论教学产生“负强化”效应,形成课程内容的空乏化印象,从而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由此可见,在充分研究如何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的同时,“概论”课的教学研究也需要更自觉的探索,如何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过程中充实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