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的普惠性

四、对人类的普惠性

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中国应该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22]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强调,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就会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现在国际社会存在着一些错误甚至歪曲对待中国梦的现象,如鼓吹“中国威胁论”,或者“中国崩溃论”,有的国家甚至依然抱着旧的冷战思维,企图围堵遏制中国,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实际上,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对世界有利无害。

第一,中国梦对世界不同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当今世界上不仅有中国梦,还有美国梦、欧洲梦、日本梦、俄罗斯梦等等,但由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不同,这些梦想也存在较大差异。譬如,美国梦奉行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奋斗至上”;欧洲梦本质上是“欧洲复兴之梦”,也就是恢复昔日“世界中心”的地位和辉煌。而中国梦遵循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信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世界各种文明和梦想各有短长,各有特点,我们对其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能一概接受。中国哲学历来讲求“和而不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将这种理念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说,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一句话,就是相互包容。中国梦正是我国这种传统包容性价值观的体现。

世界文明是多样的,不应该相互排斥,而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应当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在相互借鉴中推动各国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24]就拿中国梦和美国梦来说,二者看似迥然不同,实际并不相互否定:实现中国梦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幸福”,让个人过上好日子;而美国梦实现的前提,就是国家稳定富足,如果国家频频动荡或财富蛋糕做得不大,个人再拼命努力也是枉然。从这一意义上,中国梦与美国梦(也包括其他各种“梦”)实际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梦主张世界各种文明应该和而不同、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第二,中国梦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是造福世界之梦。纵观历史上西方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他国资源为基本实现形式,其惯用手段就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实现中国梦绝不会走西方国家那种依靠殖民掠夺的老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突飞猛进,各国发展的关联性空前加强。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本国的发展,甚至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谋求自我发展,人类就会陷于纷争与冲突之中,最终也会危及自身发展。因此,追求自身发展必须同时着眼于推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中国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世界霸权,致力于构建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大国关系,致力于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既不搞对外掠夺扩张,也不把国内矛盾转嫁到国外;既不搞冷战对抗,也不依赖所谓西方“扶持”;既要发展自己,也要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贡献。

习近平指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25]中国主要依靠自身的资源和努力,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通过与世界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来壮大自己。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在有效利用国际和平环境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以自身的繁荣稳定回馈世界,不仅为世界经济逐步走出危机低谷发挥了强大引擎作用,而且通过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深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互动和合作,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红利”,注入了更多富于建设性的能量。

第三,中国梦是与世界各国共享战略机遇与共同应对挑战的统一。当今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共同体。一方面,尽管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局部性的战争和动荡不断,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加速重组和流动,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机遇。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也会惠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在抢抓战略机遇的过程中,都应该摒弃“独占”“独有”“独霸”思维,树立“共有”“共享”“共赢”理念,与其他国家一起共享战略机遇,分享全球红利。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面临的风险,往往也会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在应对全球性危机的过程中,各国都应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彼此分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中国梦把共享战略机遇与共同应对挑战统一起来,把本国利益同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充分体现了惠济天下的大国胸襟和分担全球责任的铁肩道义。中国梦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战略高度,促进各国取长补短、互惠互利,携手应对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必将使人类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10—611页。

[6]《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4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82页。

[1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

[16]梁启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1906年9月3日。

[17]《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8页。

[18]《〈新年的梦想〉读后感》,《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1933年1月1日。

[19]《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页。

[2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89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8页。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