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刍议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刍议

赵 沛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总是相当激烈。二战以后,世界形势总体向好,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局部战争、局部动荡、局部紧张始终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是风云激荡与暗流涌动并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及时改革以克服旧有体制的弊端,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混乱,最终导致民心倒向、苏共垮台。

而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与长期以来坚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分不开的。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非常重视群众的宣传工作,北伐的胜利与之密不可分。土地革命期间,虽然经历了国民党武装多次的“围剿”,但是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仍然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并取得了较大发展。即使后来被迫战略转移,但在长征途中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抗日战争中,我党开辟了多个敌后战场,在广大军民的支持下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使我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更是势如破竹,不仅粉碎了国民党三个月“消灭共军”的狂妄计划,而且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解放了大陆,建立了人民政权。不得不说,我党的军事成功背后离不开宣传工作的功劳。今天,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进,一方面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也需要意识形态领域的健康稳定。

冷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非暴力的政权更迭,其结果证明,政治观念体系竞争的成败是文明兴衰的关键。[1]进入21世纪,人类加速进入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变得复杂起来,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日趋加大,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意识形态已经产生明显影响。鉴于此,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带来的挑战必然成为一个念兹在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