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十三大以来,我们已经意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然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私人资本、国外资本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既得利益者与大资本集团势必要对“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目标进行挑战。换言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与市场经济的现实后果之间形成了一组矛盾体。如何可以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前提下、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则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任务。这样一来,传统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当代社会并不完全适用,同时,若要放弃阶级分析的方法则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动摇。那么,如何能够更加完备和具有包容性地去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象呢?社会学理论为之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社会学理论的三方面特征使得其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分析工具。第一,社会学理论总是将社会看作整体,因而,阶级是社会学分析的一个内在维度,社会学倾向在社会整体层面去分析统治现象。这就导出了社会学理论的第二个特征——社会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兼容性。第三,社会学研究具有现实性与工具性。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社会建设得更好,如何在维持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实现社会进步。因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学既倾向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又会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基于古典社会学家韦伯的社会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探索社会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从当代的视野看,韦伯的社会理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行动理论,另一部分是制度理论。韦伯的行动理论关注的是微观社会现象,探讨行动者进行社会行动的动机类型。韦伯的制度理论关注宏观社会现象,以正当性信念为支点,探讨社会支配(即统治)的类型。韦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可以作为工具来对社会进行理论分析,帮助我们去认识、解析和建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