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自然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首先,从宇宙观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倡导与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而后者恰恰与之相反,以“天人对立”为其基本宇宙观念。这种宇宙观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到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在西方文化中,人类被视为超越于自然界之上,对自然界拥有绝对的支配与统治力量,换言之,对西方人而言,作为主体的人类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之间是一种截然二分的对立关系,正如钱穆所言:“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其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因此而形成其哲学心理上之必然理论则为‘内’‘外’对立”。[1]
这种天人之间二元对立的西方宇宙观至少造成两方面的影响,其一,受此宇宙观的支配,西方国家在追求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味地想方设法从自然界中攫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肆意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和改造,全然不顾他们的改造和掠夺行为对自然界所可能造成的创伤和损害。也正是在这种将自然界视为与人类截然对立的宇宙观的影响下,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森林覆盖率锐减等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威胁到全人类的健康生活与可持续发展。
而中华文化所内含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恰恰能够针对上面这种在西方文化影响下自然生态遭到严重损害的现象提供一种扭转现状的力量。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引导下,中国人对待自然界采取的是一种尊重的态度,正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2]虽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界是一种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这种离不开却并非意味着人类要不加限制地从自然界中进行攫取,恰恰相反,而是要建立在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换言之,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能够有助于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给予自然界以充分的尊重,避免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忽视对于自然界的保护,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起一种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观。由此可见,在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的确比西方文化具有天然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对于中国道路而言恰恰提供了不可小觑的文化自信和理论依据。
其次,在“天人对立”的西方宇宙观的支配下,西方人的人生观也带有明显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在对待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其他文化时,西方人总是自认为他们的文化要优于其他文化,从而产生轻视其他类型文化并用西方文化替代这些非西方文化的企图,这种企图实际上反映出的是西方文化所坚持的文化一元主义,这种文化一元主义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而言显然是一种严重的冲击和威胁。与此截然不同的是,中华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引导下,在处理自身文化与其他不同类型文化的关系时能够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给予其他文化充分的尊重,进而提倡和践行一种文化的多元主义,这种文化多元主义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维护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权利,而且在中国内部也能够有效地保护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从而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的中国道路提供一种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