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调查启示
针对此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查问卷所反应的问题,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因此应当摒弃过去那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而采取居高临下、空洞冗长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在贴近实学生际,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找准教育引导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教育的过程中,交给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处事能力。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实现,必须将作用于大学生身上的由教育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压力。要完成这种转化,不仅仅要靠教育者的努力。更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教育。按照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措施都要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发挥好学校教育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动地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思政课的教育理论应该更加贴近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理论创新也只有更加贴近学生,才能了解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了解其思想发展特点,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从而使得大学生群体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不仅在年龄结构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也日趋显著,同时各类高校的培育目标不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素质和水平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校园文化越来越呈现精彩纷呈的多样化发展,管理模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水平呈现出更显著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只有更加贴近学生,才能全面深入解读构成复杂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并以此为切入点破解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各种难题。只有更加贴近学生,才能推动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论确证,进而推动学生主体地位在实践中的事实确立,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主体性的基本前提。只有更加贴近学生,才能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思想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体悟到: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都离不开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离不开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保证健康成长、成才以至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素质。
3.思政课教学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启发式、引导式的讲授方法。将思政课的理论与学生的思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学提问、讨论交流、反馈调查、专题精讲、教学总结等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教学。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引进课堂是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加大信息量,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辅助课堂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理解。
4.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体系应当进行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中应当更加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测试水平,重要是督促、引导师生的教和学。考试的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和要求,讲求实效。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提升能力,考试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考试评价手段也可以改革创新。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中也应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于能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能对学生的思想及言行有正确的引导。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也应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一是将理论考核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同时要考查学生分析和观察社情、国情、民情、世情的能力;二是将理论考核与考查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既考察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同时要考察学生的政治见解、思想主张;三是将理论考核与考查学生的行为举止相结合,知行统一,充分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导作用。
【注释】
[1]本文系西北大学2014年重大教改项目“教育学(SEEQ)理论视阈下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X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