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群体价值观的认知“构件”及其选择的逻辑
立足于近十年来本人和同事所撰写的《陕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西北大学十年来新生思想调查》的数据链,通过最新的五年调研数据分析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现青年学生价值观具有两方面显著的特点。
一方面,青年学生对国家的总体发展表示了持续的乐观。从2008年到2012年,由于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特别是十八大的召开,基于对国力的增强和对党的信任,青年学生表现出了对国家发展乐观认同的一面。(见图1)
图1 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度调查表
另一方面,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同时,青年学生却选择和认同了所谓符合他们自身特征的三个价值观(第一种价值观/生存价值观;第二种价值观/自我表现型价值观;第三种价值观/工作价值观)(见图2)。
图2 青年学生自我价值观的选择与界定调研表
调研中的青年学生对国家主导价值表示认可,对自身群体价值观坚持肯定。然而,在分析和处理自身价值设定和国家主导价值引领作用的关系时,近11%的学生更强调自身价值的彰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国家主导价值的作用。这种认知结果受到三种变量的影响:
(1)从精英到大众的身份转变的认知
近80%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自己所受的教育仅是大众教育。7%的学生因此认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的教育目标难以置信。
(2)两种情结(自立情怀、自由梦想)
近93%认定现在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自立是绝对的;1.3%的学生认定西方社会的自由竞争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西方“自由输出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可以理解的。
(3)三个参照价值观(财富观、竞争观、公平观)
调研中的学生相信社会主义理想,但近一半的学生首先更将自己的理想局限于对财富的追求上。由于强调财富这种单一的追求,针对当前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他们中近1%的人认为竞争是激烈的,公平是相对的,在某些方面公平可能是遥不可及的。
从调研和分析来看,青年学生群体价值观与国家主导价值观有相契合的部分,也有相分裂的部分。从分裂的部分,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第一,大众的身份认定让他们的理想失败,调研中曾有某重点大学7%的学生也认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的教育目标难以置信。第二,绝对自立观和西方“自由输出论”让他们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理论失定,难以从内心认同。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方面,在涉及人生观教育的价值主导性原则问题上,教育界是强调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相统一的原则的。[3]在生活意义方面,在现代文明的世界视角下,又需要树立文化民族自信心。第三,追求财富是可以理解的,但0.24%学生因此认定中国当代获取财富的方式可能是非公平的则失实,因为财富只能通过合法劳动来获取。
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建设既要坚持“合目的”原则,也要坚持“合规律性”原则。[4]如何以“兴国之魂”来使青年学生群体实现构建与国家主导价值相一致的价值观,更需要一种规律性思考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家主导价值与青年学生群体价值两者之间相联系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发掘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构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