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2025年08月10日
绪 论
一般而言,世界范围全球化的开端肇始于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由是以前割裂的世界开始被连接起来,世界逐渐由模糊的块状结构变成了一个清晰的、相互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在500多年的全球化进程中,居于地球各个角落的国家和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地融入到这一洪流之中,从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走入了开放、协作的现代社会。就中国而言,长达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形成了华夏地区相对稳定的民族心理,即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思维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由此在处理中央王朝与四周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朝贡体系。大致说来,长期以来的封建王朝虽有对外的交流与联络,但对于天下、宇宙的体认仍然只是感性的经验性认知及模糊而不清晰的臆想。明末清初,虽有西方传教士为东方带来些许零散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就其主观意图还是客观效果而论,仍然是以宣扬上帝的福音为主旨和皈依,因此在早期沟通中西知识、技术乃至文化方面的作用相当有限面的作用相当有限[1]。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仅给予当时的大清王朝极大地触动,冲击了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并因此引起了朝野关于世界秩序、科学技术的新体认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思考。在随后的170多年,中华民族从消极被动地适应全球化到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发展洪流中,与时俱进。在此进程中,中华民族心态从最初的自大,到被列强打败殖民时的渴望独立和自由的自强,期间当有不少值得我们好好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全球化进程中近代精英阶层心态的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体味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形成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社会观、国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