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1.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完成项目的成就感
学生作为项目实施的中心主体,其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项目开展与教学效果,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完成项目的成就感。项目学习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自身与团队的发展,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反思与批判思考的能力等,对于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2.强调学生在项目论证、设计、实施、评估的主体性
一种合理、开放的教育模式应当能为学习者提供持续参与、对话、分享的可能,使他们有机会在意义构建中充分、自由、深刻地感受与表达对专业的认知,拥有从抽象的当下跃升到一种更为真实状态的机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使学习者主体功能急剧退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生作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我学习、主动应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社会工作专业强烈的实践特点与人文关怀。
3.引导、深化学生的系统性反思
系统性反思是“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灵魂,也是整合服务项目与课程知识学习的关键。高质量的反思是基于真实体验且具有一定学习特性的思考过程,教师与学生坚持将反思贯穿于项目始终,关注与课程学习内容直接相关的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在丰富翔实的现实场域中反思项目开展的现实困难与伦理困境。此外,反思不应仅仅局限于个人思考,还可以体现为多种形式,如项目日志、随想、学术论文、焦点小组、戏剧表演等。为激发学生的深入反思,教师可预设结构性问题加以引导,如参与项目是否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何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问题?项目主题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项目的开展是否给服务对象带来改变?这些反思性问题使学生的专业反思具有一定的基本框架,而非随意遐想,促使反思成为“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化要求与学习工具。
4.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推广意义
目前,“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仅仅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教师延续传统教学方法,而刻板的讲授法并不符合社会工作专业特点,更难以让学生充分领会其价值理念与方法技巧。同时,从服务过程来看,社会工作项目也理应持续关注服务对象的改变,而这一改变又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从推动项目的连续与长期开展,并能够逐渐形成一种工作模式以期使其具有推广价值。
【注释】
[1]王思斌:《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共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12日。
[2]Kolb,David A.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4:5
[3]秦亚欧,刘宝瑞:《采用“项目学习法”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质8W教学模型》,《图书馆学研究》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