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统一的公正观

二、德福统一的公正观

道德建设是当前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目前在对道德问题的探讨中,很容易把道德简单地等同于“利他行为”,而且认为利他就意味着“损己”或“自我牺牲”。换言之,谁讲道德谁就会吃亏,为恶反而会得利。这种“义利悖反”的观念无疑与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也是眼下出现“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但传统文化对此一以贯之的态度则是:德福统一或义利统一,有德之人应该也一定会得到利益和幸福。

有关道德的内容在儒道佛三家的典籍中都占有很大分量。老子的唯一著作即以《道德经》命名。在老子看来,道既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也是人生意义的源泉。道化生万物并内蕴其中而成为其本性或“德”。《说文解字》将“德”释为“升”,意味着人格修养所达到的某种境界,于是就有了上德、下德、玄德、孔德之类的说法。“德”字还可以训为“惪”和“得”,即一个人的心行能够顺应于道、发自本性,就会有修道的“心得”或称为“得道”“得福”,所以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韩非子·解老篇》)因此,在道家看来,人能做到少私寡欲、仁民爱物、长善救失、处下不争就是涵养德行,就能够暗合道妙、返璞归真,故称为“道德”。

所以,从“道”来看,利人就是利己,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81章)其实,在《道德经》中这样的提醒随处可见,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78章);等等。其实,这种利人即利己、德福统一的观念也是儒道佛三家的一个共同理念,而且与“天人合一”的观念相通。因为,从“道”或“天”的角度来看,自己与他人、万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一般人正因为看不到这一点,才会在人我之间、物我之间划出不可逾越的界线,并产生自私、争夺等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种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做法也许可以争得一时之利,但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来看,肯定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大学》云:“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对于个人如此,对于社会同样如此,所以《大学》又说:“《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中国人常讲的“吃亏是福”“好人好报”“舍才能得”等均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