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儒学是礼学,礼包括内在礼义与外在礼仪。礼义、礼仪实为内外表里,如鸟之双翼、车之二轮,缺一不可。儒家之道,其实质即礼义。历代儒学思想创新,皆是儒者以当时思想环境为背景,以因应时代问题为矢的,“因损革益”可资借鉴之学术资源,创造性诠释礼义、重订礼仪,以期整理“礼崩乐坏”社会之结果。孔子倡“仁”,孟子提“义”,宋儒讲“理”等等,皆可作如是观。
躬行礼教、崇尚礼义,本是关学宗风。张载强调理为礼本:“礼者理也,须是学穷理,礼则所以行其义,知理则能制礼,然则礼出于理之后”。[43]冯从吾以礼辨别君子小人:“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此天地间实在道理,此士君子实在学问。发育万物,此发育也;峻极于天,此峻极也。若不敦厚以崇礼而曰礼伪,率天下荡检踰闲,放纵恣肆以为真,是小人而无忌惮也。”[44]李颙更是将礼提高到人道之极、入德立身之准、儒者切务的高度:“礼为初学入德之门,不可以不先之者也”[45],“君子之所以别于小人、人类之所以别于禽兽、吾儒之所以别于异端者,礼也。”“昔张子以礼为教,使人日用之间知所持循,最为吃紧,故学者须从此入德,方有据依。若高谈性命,卑视矩矱,乐舒放而惮检束,非狂即妄。”“礼为立身之准,日用切务,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一可忽。”[46]关学崇礼正儒之风,实可谓一以贯之。
李颙认为讲学是攸关世道人心之急务,本人亦终生致力于讲学活动,并试图以之化民成俗。李颙讲学思想及经验,高度体现于《会约》之中。《会约》一方面继承发展了前代书院礼仪及学程成规;另一方面又针对时弊,融贯关学笃实崇礼传统,外以学仪、院规“约束礼仪,整束身心”,内以灵原本体说与“悔过自新”说重新确立礼义根本。从实际效果来看,《会约》实行,对重振关中书院、关学,影响民风士习,笃实儒风,均发挥了重大作用。鉴往知今,《会约》及其影响,为我们思考当今书院教育,以及从礼教层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问题,均有启示借鉴之意义。
【注释】
[1]李颙著,陈俊民点校:《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02页。
[2]《二曲集》,第667页。
[3]《二曲集》,第667页。
[4]《二曲集》,第486页。
[5]《二曲集》,第109页。
[6]脱脱等撰:《宋史》三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57页。
[7]冯从吾:《少墟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7页。
[8]黄道周:《儒行集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册,第1119页。
[9]《二曲集》,第450页。
[10]《二曲集》,第120页。
[11]《二曲集》,第110页。
[12]《二曲集》,第136页。
[13]《二曲集》,第153页。
[14]《二曲集》,第486页。
[15]《二曲集》,第486页。
[16]《二曲集》,第451页。
[17]《二曲集》,第110页。
[18]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九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82页。
[19]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九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82页。
[20]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十册),第112页。
[21]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十册),第176页。
[22]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9页。
[23]申时行等修,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卷四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790册),第20页。
[24]《二曲集》,第117页。
[25]《二曲集》,第117页。
[26]《二曲集》,第17页。
[27]《二曲集》,第18页。
[28]《二曲集》,第18页。
[29]《二曲集》,第115页。
[30]《二曲集》,第20、21页。
[31]周敦颐:《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8页。
[32]朱熹:《朱子全书(修订本)》(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586页。
[33]《二曲集》,第5页。
[34]刘宗周:《刘蕺山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4册),第511页。
[35]《二曲集》,第35页。
[36]《二曲集》,第109页。
[37]《二曲集》,第6页。
[38]《二曲集》,第5页。
[39]《二曲集》,第4页。
[40]《二曲集》,第114页。
[41]《二曲集》,第425页。
[42]《二曲集》,第114页。
[43]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6-327页。
[44]冯从吾:《少墟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46页。
[45]《二曲集》,第57页。
[46]《二曲集》,第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