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1.评估工具

本研究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孟庆茂教授的中文版SEEQ问卷,再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情况,对问卷的项目进行了增删、修改,编制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调查问卷》(学生用)。测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四个课程(以下简称“思修”“史纲”“马原”“毛中特”)。问卷共包含50个题目,问卷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评分法和评语法,T1—T4统计被试学生的基本信息,剩下的46个项目分属于7个因素:学习\价值感(T5—T10)、教学热情与组织(T11—T20)、群体互动(T21—T24)、人际和谐(T25—T28)、知识宽度(T29—T32、T40—T43)、教学管理(考试\评分\作业)(T33—T39)、功课量\难度(T44—T48)。最后两道是主观发挥题(T49—T50),以列举教师有价值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的补充。问卷设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5个等级的评定,在统计分析时,将等级评分予以量化,“非常不同意”记1分,“不同意”记2分,“一般”记3分,“同意”记4分,“非常同意”记5分。统计结果录入SPSS系统,运用多因素多维度分析法,比较不同学科、年级、性别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

2.被试取样

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束之前,选取某高校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院系的大学生在相对统一的时间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当场发放问卷、当场评估、当场回收问卷的施测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220份,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共441份,“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358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共268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153份;女大学生854人,男大学生366人;一年级学生798人,二年级学生422人;生命科学院学生94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53人,地质学院84人,数学学院113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192人,新闻传播学院101人,法学院85人,外国语学院84人,经济管理学院232人,艺术学院75人,公共管理学院107人。为保证问卷的客观性,所有问卷都不要求学生署名,也不写被测评教师的名字,以此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