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历史故事,以厚重的历史感折服学生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背景,如果看不到理论背后的事实材料,就无法理解思想的真正内涵。历史是优秀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老师,以史载道,以史明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一个宽广的视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置于人类思想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进行考察、比较和阐释,通过叙事来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和事实本身,这样就可以增强理论的厚重感,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实现“以史活论”之鹄的。
离开了历史,理论就会成为无根的、空洞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是流动的理论,历史为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或支撑[6]。“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7],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无法理解思想真正内含的哲理。因此,恩格斯说学习哲学,除了学习哲学史外别无他法。明乎此,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具有这种历史意识和历史视野。如青年时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中年以及晚年的哲学思想侧重点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将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与马克思的生活图景联系起来,进行历史主义的分析,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情境之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脉络,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明白为什么马克思被西方媒介誉为千年思想家。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8],有着取之不尽的凝聚正能量的故事。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9],需要我们深入地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0],并且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程资源。基于此,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我们还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源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其生命力,这样学生才愿意听、听的进、能理解、有感悟。陕西是中华民族的祠堂,而延安则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利用陕西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将黄帝陵、周公庙、楼观台等历史遗迹和宝塔山、杨家岭、王家坪等红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并进行现场教学,让文物说话,使历史鲜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