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释义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释义

1.“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

“项目导向”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项目学习法,由美国教育学家Pilpotick在其撰写的文章“The Project Method”中首次提出(1918),初指教学中对儿童兴趣的保护与引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3]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认为“项目是一种被承办的旨在创造某种独特产品或服务的临时性努力。”对于“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已有部分学者进行过相关论述。笔者认为“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即学生通过主导或者参与某一具体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充分选择、整合、利用最优化学习资源,在情景体验、理解内化、探索创新中,掌握较为完整而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促发学生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2.“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生角色的主体性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项目选择、开展的主体,是资源的积极争取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承受者、被灌输对象,教师则主要扮演引领者、组织者、使能者的角色。

(2)项目选择的现实性

与其他专业开展的“项目学习”相比,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更为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保护问题,因此教学项目的选择多为社会服务项目,通过服务项目的策划、实施、评估,掌握专业的服务理论、理念、方法与技巧。

(3)组织方式的协作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协助学生建立项目团队,团队内部自行决定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策划、实施项目活动、开展项目自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

(4)学习评价的系统性

主要体现为时间的延续性与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延续于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在项目开展运行的起始、中期以及完成阶段,均需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等方法与形式来评定学习成效,学生成绩的评定并非停留于最终项目成果,而是更关注其实施过程。

3.“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价值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并不建立在教师传授的基础上,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景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与外在支持,通过意义构建而实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即成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辅助者;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以真实的案例或问题为教学基础。显然,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项目背景中产生学习动机,并通过参与式教学、嵌入式教学以及项目小组成员的互动、交流,凭借自身及团队主动学习、生成学习、合作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问题、到提出项目、实施项目、达成项目、评估项目的全过程,一方面真实的服务情景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理念、方法与技巧,从而实现知识构建与内化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小组内部不同观点的讨论、交流、碰撞与修正,有利于加深每一位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体悟,也促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能力、思维表达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