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直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论述,但它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道路形成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走的“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历史环境下,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不足,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求,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时代条件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上,邓小平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要命题,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历史定位,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十三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等重大问题进行科学的阐释,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而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关于“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掀起了党的十四大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高潮。十四大报告从九个方面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中国道路规划了发展的蓝图。以江泽民为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以及在我国改革开放成为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同样是基于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扣时代旋律、把握时代脉搏,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思想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新的思想境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工作局面。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习近平发表一系列讲话,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上成果,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在关乎中国道路走向的诸多关键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明确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行进轨迹。在世界上社会主义处于低谷的情况下,中国道路以其独有的魅力,向世界诠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