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维系的基础性奠基
在现代中国社会,在构筑中国人信仰体系的进程中,将中国传统善信念作为中国人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自然观的核心奠基,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信念—信仰的基因性传承,又是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密切结合的基础性工程,需要深入推进与全面实践。
第一,传统善文化、善信念的积极弘扬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将传统善文化进行深入汲取与大力弘扬。这其中,首要的是善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在家庭、学校、社会、世界,在人与他人、家人、群体、人类、自然等相互联系与实践的范围内,大力实践弘扬以善为先、以善为美、以善为上的善价值观。其中家庭的善—孝家庭价值观的奠基;学校的善念、善思、善习、善行、善养等青少年善道德修为与养成的善成长价值观的内容与实践的分阶段融入、习练、提升;社会的善行为、善关怀、善温情、善环境、善氛围等善的社会价值观的营造、践行与弘扬;国与国之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邻为善、互利共赢、共生共享、和谐发展等善世界发展观的传播、推进;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天人合一、保护环境、生态和谐、文明持续发展等善环境价值观的坚持并深入实践等内涵均是其中的应有之意。在善价值观的全方位推进实践进程中,中国传统善文化、善价值观始终是源脉式、基础式、资源式汲取之基。这将现实而具体地将中华传统善信念与当代中国人的善信念焊接起来,培育起中国人的善信念观。
第二,善文化—礼仪的善文明价值观的推进实践。善信念价值观是需要行之于外的文化—文明的引领、规范、培育、内化、践行的,是社会群体每一个人身在其中、行在其中、化在其中的社会群体的共同意志与共同信念。大力培育推进实践善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善群体信念树立的重要推手。善文化是有多层面、多角度、多视域的多维构成体系的,而其中在社会生活层面对每一个民众有现实作用的是善礼仪的积极倡行与全面推进。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深入实践得益于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规范引领作用关乎社会每一位成员。在现代社会,善礼仪的继承、弘扬、创新、发展需要进行民族全方位的认同、融入、培育、践行推进。首先应是家庭礼仪的规范性推进,倡导对父母、长辈等的礼仪性践行,将尊敬、关怀、感恩、伦常有序等善情感、善规笵、善价值、善信念等在行礼仪中得以倡行、融入、固化、升华,形成善的伦理性核心关切。其次是学校善的礼仪性教育。对国家、对先贤英烈、对父母、对师长;在人际交往中、在重大节庆时,在人生的重要时节,比如成人礼等,将诚敬规范、为人的善—礼依据准则、人际交往的应然之则、人生不同时节的信念更醒等融入其中,进行为人处世的基础性教育与引导。再次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乐规范的建立及推进。人是社会中人,只有社会生活之中的礼仪有范,才能在根本上将善注入人的生活理念之中。要将尊老爱幼之礼、婚丧嫁娶之礼、乡俗民规之礼、出行文明之礼、公共生活之礼、民族交往之礼、保护环境之礼等社会生活在方方面面进行善礼仪性倡行与规范,才可能使每一位公民行之有矩、行之有范、行之有礼、行之有善。这样,善文化—礼仪的文明价值观的内化才可能是必然的,实践倡行才可能是自然的,社会中的善信念的树立与推进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
第三,宗教善信念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如上所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多元与信念的一体是中国人信仰—信念体系的基本特征。在现在乃至未来,中国社会宗教信仰仍将体现信仰的多元及信教人数的少数性特征。如何进一步发挥宗教在中国人善信念体系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是当前尤为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要发挥宗教善理念、善信仰、善实践的作用。具体而言,对宗教信仰者,要促进善信念与宗教教义教规的结合,并且在传播方面与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生活的深度契合,在信仰实践方面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与善实践的坚定广泛性,扬善去恶。在社会生活方面,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在工业及后工业社会来临之时,对中国人心灵—精神—灵魂世界发挥平静、安定、慰藉的现实作用;同时,在面临巨大变故之时,能够将宗教的关怀及悲悯,宗教的终极关切等传递给需要关怀的人们,发挥宗教的善布道、善实践、善关怀、善维护等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及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善信念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