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的人民性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这个观点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本质体现。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性是其本质属性。
第一,中国梦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进行执政的根基在人民,没有人民便没有共产党的一切,因此,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阶段,我们党带领人民按照“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习近平把实现人民幸福的“人民梦”和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中国梦把普通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党的奋斗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把国家、民族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兼顾和包容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凝结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人民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不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人民梦,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实践者、成功者。中国梦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每个人的成功上,像习近平所说的那样,给每个人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中国梦把民族前途与个人前途、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进步与个人出彩等辩证地统一起来,有利于在全社会统一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从而凝聚起推动改革、攻坚克难的强大正能量。
第二,中国梦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各种艰难险阻,根本原因在于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梦,离开了广大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它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就无法梦想成真。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集中群众的智慧,从人民群众的鲜活思想中汲取营养,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提炼经验,才能找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组织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我们开展工作才有基础和底气。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作为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依据。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到群众中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力量。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中国梦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第三,中国梦实现了人民的大众化语言表达。通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1887年3月10日,恩格斯在给弗·阿·左尔格的信中指出:为了改变马克思的《资本论》“只能对少数人产生影响”的状况,就应该使其通俗化[5]。列宁也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6]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表达。中国梦战略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生动写照。“中国梦”这种表述方式本身就很形象、富有诗意,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7]他在阐释中国梦的过程中,把人的理想信念比作“钙”,认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8]。他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比作人民的“精气神”,号召要“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9],奋力实现“中国梦”。习近平多次讲,我们要用“两个一百年”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这种大众化的表述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使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具体,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