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之魂”: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最新定位

一、“兴国之魂”: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最新定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党对核心价值理论“兴国之魂”的最新定位,是党和国家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深化和细化过程中对价值理论地位的定性和提升,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基于宏观层面和战略全局的角度而设定的社会主义建设之魂。“兴国之魂”定位的最新意义,无疑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创新过程的“四部曲”,价值的发展深化、功能的引领延展与结构的“三位一体”变迁等诸多内容。

1.历程:“四部曲”构成建设之魂

中国发展需要新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因此完成着从2006年“文化根本”定位,到2007年十七大“本质体现”,又到2011年“兴国之魂”和十八大的“兴国之魂”内涵的深化。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的理论创新“四部曲”,最终构成了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兴国之魂”。

2.价值:保障与长效

一方面,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性质来说,发展和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新型概括和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其中,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教育是手段,是进一步行动。另一方面,从效力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政治体制与文化价值观互为因果的关系。从长期来看,文化是体制之母;从近期来看,政治生态对文化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政治体制与文化价值观的关系表明,“兴国之魂”不但可以具有“强效力”,也可以引发“长效应”。

3.功能:理论、实践与对外的三重意义

“兴国之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家定位。从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和对外意识形态反渗透的角度来看,新定位具有三重功能。

第一,研究课题说。从政治理论方面来说,“兴国之魂”是党和国家重大的理论创新,是一种全新的政治文化表达,也是一种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

第二,重大任务说。作为主导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引导全国人民进行积极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践。在条件日趋成熟的条件下,新价值理论会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国家整体文化建设和各社会群体意识建设。

第三,反渗透说。从国家外部环境来说,它起着意识形态反渗透的作用,来防止西方的“颜色革命”。

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过程,“兴国之魂”的最新总结,既表现为是中国政治理论的“四部曲”变奏,又表现为价值功能的引领和防止变色的要求。

4.结构:体系、层次与单元“三位一体”的统一

与原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位一体”不同,党和国家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定位的基础上,又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涵。新核心价值观内在结构表现为“三位一体”:统一于新价值观这个整体,概括着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细化为“富强”“民主”等12个词的单元内容。新内涵体现了体系、层次与单元的统一,有助于凝聚全体中国人的意志。

5.实质:创新与“衔接点”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定位于“兴国之魂”。从深度上讲,这既有因果互动的结果,又有引领—行动的逻辑。第一,从“兴国之魂”产生的来源来看,党的理论创新是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智慧集”;第二,从“兴国之魂”所追求的目标来看,就是要实现党的理论创新与国民教育相结合,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精神的振兴提供一种新的“动力源”;第三,从“兴国之魂”实际效果的切入点来看,“兴国之魂”的定位要与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认知相联系,从而在党的期望与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行动之间寻找出绝妙的“衔接点”。

由于青年学生有着自身的价值认知方式、内容和特点,因此,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2],就必须认真调研青年学生价值观生成过程中的各种主要影响变量,从而进一步寻求国家主导价值与青年学生群体价值相融合的构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