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1.提高“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人才一直是我国科技进步的关键,科技创新更是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因此,邓小平对人才问题一直都是高度重视。

首先,邓小平对知识分子的地位进行重新定位,邓小平认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文革”之后,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不能光看出身”的想法,大胆纠正“左”的思想,积极肯定科技人才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邓小平还指出“一定要把‘文化大革命’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2]他不但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最多的一部分,而且也释放了“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压抑极久的热情。

其次,邓小平在肯定了知识分子地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当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伴随着的是各国科技、经济竞争不断加剧,邓小平准确把握了当时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以及经济竞争的实质,将提高科学技术的侧重点放置在对“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邓小平还强调,中国要发展,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没有大量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不行的。

2.重视“科技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邓小平在其科技人才思想中提出了,科学技术要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从科学和教育两方面入手。早在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就说过:“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3]。但是,我国当时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情况并不理想,同发达国家落后了可能有30年左右,有些方面可能更糟,落后可能是50年。那么,我们该如何迎头赶上,缩小这一差距。邓小平在深思熟虑之后,指出我们要重视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首先,要培养并挑选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当时,我国的干部结构很不合理,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太少,我国缺乏的是“又红又专的人才”。在这里,红是指专业人才要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道德素养。专是指致力于并且奉献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积极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问题,邓小平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论述了该问题,他说:“我们不能要求科学技术工作者,至少是绝大多数科学技术工作者,读很多政治理论书籍,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开很多与业务无关的会议”[4]。在邓小平看来,专不一定红,但红一定要专。否则,不止损毁人民的利益,还耽误了我国生产建设的发展。因此,邓小平非常重视培养并挑选“又红又专的人才”,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发展。

其次,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科学技术是对知识运用和发明,而教育是对知识的传播和对有知识的人的培养。教育不仅要办好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重视中小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素质的提升,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不仅是科学技术人才的急需,也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整体国民素质以及科技素质的提升。邓小平对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见解,他不局限于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提倡从政治品质、道德修养、业务水平、文化水平、健康条件等方面培养科学技术人才。邓小平亲自抓科技和教育,恢复了已废除十年之久的高考择优录取制度,洗涤了“读书无用论”的社会风气,为我国迅速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

3.提倡“科技人才”的尊重和加强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呼吁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中共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也是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价值取向。

提倡“科技人才”的尊重和加强,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新中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知识分子都不够重视,甚至对其存有偏见,许多科技人才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甚至将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邓小平亲自强调要正确评价知识分子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在党内要形成一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无论是现代化建设还是政治体制建设,无论是经济体制建设还是科技体制建设,邓小平始终最关心的还是人才问题。他还身体力行,十分关注和关心我国的科技人才,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科技领域中实现最大价值。在邓小平的引领下,我国很快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提高了科学技术人才的地位,充分调动了科技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