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拓展型”的教学体系转换路径

三、“视域拓展型”的教学体系转换路径

在“概论”课教学中,拓宽理论视域可以帮助学生跳出经验生活,建立起社会整体的观察视角,从而体悟个人主义的狭隘同胸怀天下的博大,在人生境界上的高下之分。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在教学内容上拓展理论视域。

1.概念外延的拓宽“概论”课教材体系中的很多概念和命题,本身就是对中国问题的规范性回答,譬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国两制”“共同富裕”“和平发展道路”等,这些概念的特点是能指和所指统一,外延较小,表述简单明了。也就是说,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仅仅着眼于教材定义的内涵,从概念到概念,很难彰显出这些内容所具有的理论创新意义。相反,将这些概念放置到它们所解决的问题之中,从外延更大的概念和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导入,更容易揭示这些理论概念的创新价值和历史意义。譬如,从介绍什么是资源配置方式出发,引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再回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从介绍对“文化”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出发,引入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问题,再回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从介绍“生态”概念出发,引入不同文明形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再回到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解。这样,通过迂回的理论分析,可以在学生的思维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践行与宏阔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只有提升学生的历史使命意识才能促使他们理解,为什么诸多优秀的先辈能够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革命中的牺牲,以奋斗攻坚的勇气面对建设中的艰苦,以开拓创新的品质面对改革中的困难。如此一来,更容易带动学生从超越个人有限性的角度,理解自我成就和自我实现。

2.社会热点的透析如前所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对社会热点新闻的接收更加便捷,总会有意无意地参与到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讨论之中。虽然热点的社会新闻既有反应社会发展成就的“正能量消息”,也有反应社会问题的“负能量消息”,但往往是各种社会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特别关注和讨论。由于受到个人阅历、知识基础、思维局限等多方面的制约,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主要停留于道义上的谴责,对问题的复杂性、矛盾性缺乏深入的理解。然而,高关注度和低认知度之间的落差恰恰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为“概论”课提升吸引力和说服力提供了切入点。由于“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同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学生会在“概论”课的学习过程中,产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学习期待,利用这种学习期待,通过教学设计将来自于新闻热度的情绪兴趣适时的引向认知兴趣,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譬如,组织学生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社会问题研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以提纲的形式列出研讨思路、小组分工,教师根据提纲方案给予反馈和指导,通过指导提高研讨质量、拓宽研讨思路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兴趣。最后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研讨成果汇报和点评。这样,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题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度和主体性,渗透教师指导能够提升分析讨论的科学性和理论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研讨自主得出的结论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信服度和行为规范力。

3.国际国内的对比“概论”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中国发展道路,但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道路,不能仅仅将视野局限于本国。在教学中建立国际视野,可以帮助学生在国际国内的对比中,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转变“言必称西方”的盲目崇洋理念,同时,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发展差距,冷静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自觉抵制“呲必中国”的错误言论。教学中的国际视野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分析国际背景,将中国的问题置于国际交往和世界发展大势中解读。比如介绍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可以从“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导入,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讲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由来、内涵和趋势。其二,介绍国际标准,促使学生获得认识中国问题的参照系。比如,对比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分析中国的资源约束问题;对比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比,分析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等等。其三,引用国际评论,借助他人的理解帮助学生拓展认识问题的新角度。其四,展开国际对比,便于学生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文化,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选择。其五,总结国际经验,启发学生理性的分析他国的成败,理解其中的经验和警示。

总而言之,在“概论”课教学中科学适当的强化知识性不但不会削弱课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相反,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广阔的理论视野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其学习该门课程的自我效能判断,既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不违背教学的理论性要求。

【注释】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学出版社2015年版,前言。

[2]刘琅主编:《大学的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3]关于学习动机和兴趣类型的心理机制研究参见王振宏:《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