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工作“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过程中,“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可以具备目的性、价值性与可行性的教学项目为基础,这些项目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深入社区、社会组织,可以由教师设计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主策划。

1.基于不同项目设计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师设计组织项目。此类项目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其角色为专家、使能者。可根据所教授课程内容,由教师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项目背景、理论基础、介入方法、项目目标及评估方法,初步掌握项目运作的基本理念、理论、方法与技巧。例如,在项目论证阶段,由教师负责讲解一个项目论证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实务项目科学论证的方法。而这一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在校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科研项目的申请乃至在实际工作中社会服务项目的申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具体的社会服务项目。在真实的现实生活场域中,通过实务工作,体会案主复杂而细微的心理、情绪、态度变化,掌握实务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反复观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将社会工作中的尊重、接纳、同感、自决等专业理念得以深入理解与内化,并通过“行动研究”“做中学”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学生自主设计项目是“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强调在教师的充分指导下,学生针对特定服务对象的具体问题,策划一个完整的专业服务项目,从资料搜集、需求评估、方案设计、论证与实施到项目评估都由学生全程自主操作,了解、把握并体悟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流程与专业素质要求。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性与主动性,教师扮演支持者、引导者、使能者的角色,改变了教师讲授——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以项目为驱动推动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专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2.教学过程——督导教学与增能教学

1949年,罗宾森(Robinson)将督导定义为“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特质的工作员负责训练特质较低的工作员的教育过程。”督导教学要求教师对专业理论、价值、方法提出要求,对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资源等给予引导性建议,对项目实施过程给予关注、指导与监督,对典型案例、特点、优势与不足及时总结、提升,以协助学生充分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例如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策划并实施的“GEC大学生小组模式探索”项目,该项目旨在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与理念,以拓展游戏、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为载体,协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协助大二学生增强管理能力、危机应对能力,协助大三学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实现“小组伴我成长”的目标。针对该项目策划书,督导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流程、服务评估等关键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服务目标是否满足对象需求?”“服务内容是否应对服务目标?”“服务方法是否具有适切性与操作性?”“服务流程是否具有层次性与递进性?”“服务评估是否具有可测量性与客观性?”等问题,以协助学生形成具备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逻辑一致性的项目计划。

“增能”即要挖掘并激发人的潜能,通过正面经验感受并肯定自身力量,在个体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体获得更多能力。增能教学要求教师运用优势导向、观察带领、柔性面质等方法,协助学生重新思考自身能力,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组成“学习共同体”,践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增能教学的关键在于,进行合适的能力分解与任务分配。以某高校开展的“社团能力建设项目”为例,较服务对象规模而言,项目成员人数相对较少,教师则引导学生对团队成员自身能力结构进行剖析,以充分整合团队资源,组织沟通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高校间的协调工作,善于思考创新的同学负责活动策划,思维缜密、做事谨慎的同学负责小组活动筹备工作,在个体优势发挥的同时,学生自身未曾意识到的能力与品质也在真实的服务情境中,项目的不断开展中得以彰显。

3.教学组织与实施——项目论证、项目实施与项目评估

项目论证阶段。首先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状况,形成对教学安排的整体构想,恰当处理好理论方法讲解与项目实训的关系。将全体同学划分为若干组,每组6—7人,组长负责项目整体的统筹事宜,组员分工协作,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各小组可自行确定项目主题,也可在教师事先准备的若干主题中进行选择。项目主题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其实践难度、知识容量、与课程的关联程度等,各主题之间应尽量均衡。项目主题的选择既要满足课程知识构建的需要,也要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特点与社会现实问题,选择突显“助人自助”精神的社会服务项目。此外,教师预设的主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扩展性,给学生独立探索留有空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项目目标、服务对象、服务方法、服务计划、评估方法等,形成具有操作性与适切性的项目计划书。

项目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是“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它要求教师具备对项目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组控与预知能力,要求学生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有充分的内化,否则将无法按期完成项目,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将根据项目计划书,深入社区或机构开展服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活动计划,充实理论基础,学习专业方法,提升专业素养。以某高校“爱的传递——妇婴用品漂流站项目”为例,该项目致力于通过妇婴用品的交流,使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得到安全、实用的儿童用品,同时提高城市地区儿童用品的再利用率。项目组同学分别选定农村、城市试点社区,收集新生人口信息,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入户调查,开展需求评估,成功搭建起5个城市社区与1个农村社区的互动平台,28户农村贫困家庭获得所需妇婴用品。在项目实施阶段,要求学生在场域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等社会工作实物理论的指导下,有目标的开展服务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入服务群体,体会与反思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方法。

项目评估阶段。以项目完成情况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包括项目小组自评、项目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形式。“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更为重过程、重体验、重反思、重创新,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评价指标,为各指标设置相应权重,形成评估量表。评估指标应全面而精练,具体可包括:项目的理论和现实价值;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资源利用的广泛性与最优性;项目成员参与度和成效;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