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思潮的核心内容
文化自觉思潮的核心内容是探讨文化自觉的内涵。有的学者认为,从认识论范畴看,文化自觉是人作为认识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思维和方法而达到对文化(认识客体)的一种认知性把握,它表现为对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的本质及规律的科学认识。有的学者认为,从价值论范畴看,文化自觉是人的一种价值建构和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有的学者认为从评价论范畴看,文化自觉是人们主要把它当作一种标尺,通过文化自觉与文化不自觉之间的对比度和反差性来揭示、展现社会发展历程中的自在性、自发性和不自觉性,表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历程是由自在自发到自由自觉的过程。可见,尽管学者们使用“文化自觉”一词的频率很高,但迄今为止对其不仅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而且对其理解也颇多歧义。总结“文化自觉”思潮中人们的各种界定,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自觉是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要有对所处文化的自我意识,要有对自己所拥有、所生存的文化状态持有清醒认识;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自觉是在各种异质文化面前,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确立主体意识,并能对自身文化进行创造与建设;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化自觉是在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时,要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相互欣赏、学习,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文化的位置与坐标。[5]
对于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学者们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依赖两条路径:第一是本土化然后全球化。即要尊重传统,才可以走向世界。人类社会的存在,有一种先于我们的久远的历史,有先于我们而存在的价值原则、道德规范、知识结构和语言,这一切成为我们不能否定的制约,无法摆脱的传统,而一切对现实的理解只能在这一前提下进行。人们最终无法完全摆脱传统,并为传统所吞并,因为,他们的反传统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仍归于传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在肯定传统的同时,还要看到,走向世界也是必然。因为纵观人类历史,没有哪个民族是在没受到任何外来文化影响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及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正如罗素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希腊,而文艺复兴式的欧洲又模仿拜占庭帝国”[6]。第二是从个人的学术自觉到整体的文化自觉。即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增强学术影响力,引导整个社会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知。乐黛云在《“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一文中认为,“文化自觉”的实现,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主动自觉地维护自己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二是“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三是从全球化的外在环境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自己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自己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7]张岂之在《关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中指出,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只有做到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文化自觉与大学教育功能相统一、加强人文学术研究的作用、文化自觉与道德自觉及理性自觉相融合等,才能实现以文化自觉促进社会发展。[8]
归纳学者们对于文化自觉思潮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是“自知”民族传统,在此基础上,创新民族传统,促使民族传统走向世界。对待传统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我们既要了解传统文化的长处,还应了解传统文化的短处,特别是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观念,总的来说,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例如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求实务实、睦邻友好、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精髓,都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文化资源,对中国的发展模式造成长期而深远的潜在影响。然而对传统文化也不能一味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思想,等级观念、扼杀人性、反对自由平等、重农抑商、男尊女卑则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不相融。在数千年历史中形成、发展和延续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主流是积极的、优秀的。但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大量消极的、糟粕的东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在对待本民族文化时,必须坚持客观而辩证的态度。任何新文化的建设,都不会也不可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任何文化都是在对以往文化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的发展不可能绕过传统文化,不清除落后的传统文化,就无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除了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即剔除其腐朽落后的糟粕,继承其合理有用的成分外,还要向其他先进文化学习,借鉴和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使之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内在要素,不断地引进西方近现代文化中的一切积极合理的因素,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吸收消化,这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所必不可少的。全球化的发展使不同文化在同一时空出场,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接触、碰撞、竞争,种种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文化冲突也随之产生。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之所以在所难免,是因为每一种文化都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取向传播或强加给其他文化,而其他文化有自己较为稳定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必然拒绝和排斥强加于他的文化。文化冲突可以为文化自觉带来活力。文化自觉不仅是对自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还包括对他者文化的认识,对异族文化的认识往往为本民族的文化自觉认识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参照系,如此,不仅会为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新鲜的文化思想,带来新的文化模式,而且还有可能会促成新的文化精神的诞生,最终达到推动本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目的。
二是由个人的文化自觉到民族的文化自觉再到人类的文化自觉,即由个体到群体。从语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文化主体对文化的自我觉悟。按照广度来分,也即是按照文化主体的广泛程度来分,文化自觉包括三个层次:个人文化自觉、群体文化自觉和人类文化自觉。这些层次之间既有相互贯通、相互依赖和相互促动之处,也存在着错位、紧张和冲突的一面。即是说,文化自觉只有从个体层面上升到群体层面,由小群体上升到大群体,由一个群体扩展到其他众多群体,直至人类整体。个体文化自觉,即个人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如人生自觉、职业自觉等等。它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追问和觉悟,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社会组织的文化传统的自知之明,即个人对其所处民族和时代的文化特质的了解、理解、认同、融入和践履,其中也可能有比较高端的反思、批判、革命与建构。个人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之中,更表现在个体自我人格和文化使命感的修养培植上,不仅对人生诸问题时时作自觉的理性探讨,并在实践上对人生理想作自觉追求。个人的文化自觉,还体现在对当地(地区、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关切和贡献之中,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当地文化建设献计献策,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当地文化建设。总之个体文化自觉是社会文化自觉的基石。
群体文化自觉是指群体内部的基本的与核心的价值观的建立与达成共识,共同文化使命的认识与实施等。在现实社会中,它是指民族文化自觉和阶级文化自觉等。民族文化自觉主要是从国家民族意义上来讲的,具体而言,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民族文化自觉是构成人类文化自觉的基石。
人类文化自觉是指一个各民族认识和体验人类文化共同原理和共同意义的精神历程。人类文化自觉的基本理念是“人类文化一体”,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其价值旨趣,表现出人类对文化普遍本质和共同命运的深刻意识,促使人们对各类文化不断自我反思,加强文化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维护和发展人类共同利益,共铸人类文化理想。人类文化自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文化理想,目的是唤醒人类深刻的一体意识和共同关怀,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与精神家园。各国、各民族、各群体文化都有一个文化自觉的问题,人类文化自觉高于个人和群体文化自觉的地方就在于它承担着引导、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对话、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的责任。
对于文化自觉思潮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许多学者都肯定了文化自觉对促进学术创新的积极作用。文化自觉在学术界表现为学术自觉,费孝通、张岂之、方光华、宋志明、许苏民等学者对文化自觉对于学术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探索。如张岂之在《文化自觉与人文学术研究》一文中就认为,近代中国学术大家是将文化自觉与学术自觉从相同含义上加以使用。[9]方光华在《再论文化自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中,提出文化自觉的视野将深化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理解。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研究文化思想将突出对思想的文化意义的研究。文化自觉的视野将促进对文化交流给思想发展带来的影响的研究。[10]宋志明在《论现代意识和哲学学科意识的自觉》一文中,指出呼唤科学、民主,要求改变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批评西方的现代性等都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这种自觉在哲学学科发展中,明确了哲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和区别,哲学不再是古代那种包罗万象的学科,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哲学也有别于科学,研究范围呈现出总体性的特点,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11]
其次,学者们肯定了文化自觉对反思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费孝通在《弘扬优秀传统,实现“文化自觉”》一文中,强调继承、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文化自觉能够促使中华民族认识自己的文化,以在21世纪的跨文化交流中占据有利地位。[12]冯天瑜在《文化自觉与中华智慧》一文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一系列优势,如重视人伦,主张道德自觉,形成一种对人生目标的公正概念,宽容和深思的精神和平,具有很高的德性价值和美学价值,但也不是疗治现代社会疾病的现成灵丹妙药。只有中华智慧与西方智慧的互补相济,促成人类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全面发展,方有可能创建一个较为美好的未来。[13]乐黛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中,也谈到“如何充分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如何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提炼出有利于社会理论发展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探讨。[14]
再次,学者们肯定了文化自觉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意义。文化自觉已渗透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张岂之认为: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促进了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步。[15]冯征在《倡导文化自觉,促进社会发展》一文中,也认为,为了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必须大力倡导文化自觉。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因素、现在和未来。既要看到我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优秀的传统,要使之发扬光大;也要看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要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精粹,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16]乐黛云在《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一文中,认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文化自觉。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有面向世界、贯通古今的气魄,一方面要以其他文化中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思路为资源,另一方面要善于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在全球化语境下建设和谐社会,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即在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并在这一新语境中,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世界意义。[17]
最后,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条件下,更需要重视文化自觉。一方面要珍视民族文化,同时要宽容外来文化。乐黛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品格的认知。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价值成果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身份的重要特征,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价值、行为和未来。[18]乐黛云在另一篇文章《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中,分析指出,科技使得全球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此基础上,西方和东方的文化自觉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共存成为可能。在世界新文化的重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可能为人类社会做出特有的贡献。[19]闫春德在《文化自觉与人类和平》一文中,认为人类全球化的前途系于文化自觉。只有文化自觉,才能让人类学会对话和交流,才可以张扬理解和宽容精神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能使彼此变成朋友,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以谋求长久的共同发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