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补充型”的教学体系转换路径
在理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往往注意到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而非常强调理论课程的说理性。然而,说理性与知识性并不冲突,“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也是相得益彰的,“知其所以然”往往要以更大范围的“知其然”为桥梁。实际上,随着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欲求本身包含着“情”与“意”的因素,课堂教学中能否通过丰富的知识存量使学生感受学科的科学性往往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判断、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言“科学不是把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的单纯手段,而是深入此在整体之核心并且聚拢此在整体的力量。”[2]因此,通过多方面的知识补充来丰富教学内容是教学体系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
1.多学科知识的借用“概论”课教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社会—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当下全面深化改革—两个100年的发展战略,教学过程要实现对历史的分析,对当下的解释和对未来的说明。同时,它的内容又涉及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改革发展稳定统一等重大问题、内政外交国防党建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因而教材内容本身不可避免地具有高度概括性。这就需要在向教学体系转换时借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来对教材中的概括性内容进行细化。譬如借助政治学对协商民主的研究来介绍政治协商制度,借助经济学中的对外贸易研究来说明如何理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借助社会学对社会风险、社会转型的研究来介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从可操作性来看,专题式教学的探索有助于充分挖掘这一转换路径的潜力和优势。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专长负责个别专题,容易形成更好的知识背景,并且有更充足的备课时间进行筛选、组织所借用的知识,完成具体学科知识与理论教学的对接。
2.基础知识的细化“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展开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凝练表达和精神阐发往往集中于各种文件、纲领和领导人讲话之中,因此“概论”课的教材内容会经常性的借用文件和报告中的表述与提法以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文件语言虽然并不晦涩,但也非通俗形象,其中的很多概念有其形成的特殊背景,在更细致的理论视域中还有与之并列、对应的概念相互支撑,这些内容是教材体系有限的篇幅内难以容纳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适当的细化一些基础性的概念。例如,教材第一章第四节的讲授重点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路线”这一基础概念并不十分了解,如果直接切入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强调,学生反而不容易理解它的重要意义。在讲授教材重点之前,可以适当补充一个政党要形成哪些路线,什么是“思想路线”,它有什么作用,它与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有什么区别等知识点。这些对基本概念的细化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确立正确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同时对其他路线的提及也能为后边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等内容形成知识铺垫。
3.相关知识的补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中国社会、解决重大问题,再经过理论提升和经验总结而得出的结论。这期间的实践势必要经历反复调整和具体落实的过程,而理论提升也要经过反复的讨论、争议,出现在教材体系中的只能是最终形成的结论,或是比较宏观的制度安排和方针政策。然而,理论思想的科学力量往往是在形成共识性结论前的观点交锋过程中更容易被体会到,宏观制度和方针的意义也只有在具体的操作性安排中才能表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是教材体系的两个潜在的知识空间,对这两个过程的知识填补,能够使直接的结论更丰满和鲜活。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在讲授“近代中国国情”的内容时,除了借用历史学知识或音像材料来还原历史场景,从而说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之外,也可以适当补充介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要对基本国情做出科学而准确的判断并非易事。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时,除了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职能之外,可以补充介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会期、议程、人大代表的职责,选民登记制度等。在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除了讲授制度的核心理念和实施缘由之外,可以补充介绍自治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等相关的知识。
4.时政知识的介绍除了上述直接围绕教材体系形成的知识填充之外,及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政要闻信息也是通过知识补充路径来实现教学体系转换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新的发展在“概论”课的教材中一般是通过补充修订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同,“概论”课更注重原理性的理论内容,即便是及时的修订更新也只涉及理论前沿的推进,不可能详述其具体表现。然而,作为对当代中国问题的理论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过程势必逃不开对现实的关照。因而,及时的补充热点的时政知识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体系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时政知识的补充可以通过要闻提点、知识背景介绍、新闻评论等多种形式渗透进教学过程,其具体操作方式即可以穿插于教材相关内容的讲授过程之中,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开辟时政分析的单元和环节。
就教学内容的拓展这一角度而言,通过知识补充的路径来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既是最常见也是操作起来比较容易的方式,但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知识的补充是为了使教学体系不囿于教材本身,但它必须围绕教材和服务于教材体系,不可过度脱离教材,变“补充”为“重点”而喧宾夺主,更不能以知识补充为名进行移花接木,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相悖的观点带进课堂。另外,在选择补充哪些知识要点时,需要特别注意所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如果所选知识点过于简单或常识化,不容易产生知识吸引力,甚至会在课堂互动中出现“百度效应”,即学生经过简单的网络搜索就可以获取答案;如果所选知识点难度过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而难以理解,这种补充反而无法助力对教材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