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是从制度层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的。在《乌培河谷来信》中,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并在和马克思合作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雇佣劳动者是“最贫困的商品”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物质生产过程中揭示出其掩盖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下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中来揭示出资本剥削这一致使无产阶级贫困化及贫困累积的根本原因。马克思认为,贫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一种阶级现象,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掩盖下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无产阶级的贫困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贫困”。
马克思在深刻揭示无产阶级贫困根源的基础上,科学构想了消灭阶级和贫困的未来理想社会。即“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除了贫困问题的理想社会。在《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由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的推动,物质财富的累积和剥削制度的消灭,共产主义社会已经是消灭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理想社会。马克思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灭,生产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政权,并且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才可以消除贫困。
尽管随着历史的演进现在已经远离了马克思当年考察和研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环境,但是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贫困问题研究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首先,马克思确立了对待和分析贫困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贫困根源,揭示出贫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其次,马克思指出了消除贫困的途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力证了中国反贫困实践的历史道路,即消除必须分几步走:第一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步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国民经济和社会财富的总量。
再次,马克思指明了未来社会反贫困的方向——彻底消除贫困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加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信心。
无论历史的长河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改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也绝对不会过时,它不仅可以用于分析我国反贫困的历史,更能引发我们对反贫困现在和未来的分析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