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理论价值
1.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才思想
首先,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重新界定了“又红又专”,将毛泽东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发展成为知识分子红专论。毛泽东强调人才的发展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又红又专”,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既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要精通业务,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毛泽东这一思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片面化了,将“红”抬得过高,贬低“专”。因此,邓小平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提到要正确对待“红”与“专”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倡知识分子又红又专,鼓励大家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物产阶级世界观。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我们的科学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5]他将“红”与“专”紧密得结合起来,有力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思想。
其次,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继承了毛泽东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发展了毛泽东选拔人才、管理人才的思想。
一方面,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他多次强调要尊重人才。毛泽东曾说:“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6]“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7]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同样也多次提倡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价值。他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尊重人才的思想,也继承了毛泽东对于培养人才的标准,即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使用人才方面,邓小平同毛泽东一样,都强调要善于用人之所长。
另一方面,邓小平将毛泽东的“任人唯贤”选拔人才的方法发展成为,打破论资排辈的选拔人才方式,以大力发展中青年人才以及优秀科技人才为主。邓小平的吸引海外留学生以及借用国外智力等观点也是对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发展。在人才管理方面,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被邓小平发展成为了通过制度管理人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一方面抓住并且继承了毛泽东人才思想中的精髓,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2.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之一,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邓小平理论中,他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核心是生产力观点。而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也并不是单独产生的,而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与实践中应运而生的。
首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密不可分。邓小平多次在不同场合中指出,知识和人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就必须要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
其次,“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劳动者”与解决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密不可分。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即是生产力,而人作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一定是能够具有知识、经验和技能使用生产工具,从而生产出物质资料。邓小平说“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既然承认了这两个前提,那么,我们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8]。
综上,邓小平的科技人才思想是同邓小平的其他思想一起发展起来的。他的科技人才思想与其他思想都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相互融合,相互借助和依托。邓小平的科技人才思想,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