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带给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

二、移动互联时代带给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

1.信息传播更高效。如果说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挑战的话,那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则是更大的威胁。移动互联并非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仅仅是网络终端载体外延的延伸,也就是说,原有的相对固定的进行互联网冲浪的时间空间限制因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而被打破了,这种进步使得时间和空间不再是限制个体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技术短板,原来很难利用的碎片化的时间和有限空间的不足被彻底克服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度,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得信息和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较之以前有了更大提升。例如,微博的用户总数大约2.5亿,而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在2015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互联网+微信”的分论坛上,微信官方第一次公开了微信用户数据:60%微信用户是年轻人(15—29岁);年轻人平均有128个好友;工作后好友会增加20%;58%异地通话是年轻人;年轻人购物高峰是在早上的10点和晚上10点;微信2015年9月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5.7亿。

2.信息本身伪装能力更强。流传于微博、微信平台的但凡涉及意识形态的文章多半是由“专业组织”组织“专业写手”进行“创作”,再进行学术包装后以特定的途径传播出去的。这类文章看似“有依有据”,甚至也符合逻辑推理,但杜撰的成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华丽的“学术包装”下实现了很好的伪装。微博、微信等手机应用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其普及程度远在一般的手机应用之上。所以,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信息都会有较高的传播率或转载率。而普通民众因为信息占有的不对称性,很难分辨这些信息的真假是非,这类信息因此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尽管微博、微信定位有所不同,微博更加开放,微信相对封闭,主要是通过朋友圈进行传播,但二者都能实现信息的大面积扩散。应该说,微博、微信已经成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战场。可想而知,如果微博和微信传播的是不符合我国意识形态的信息,它对人民、对社会、对政府、对执政党的伤害将是无法估量的。

基于以上特点,高度重视移动互联时代的意识形态新特点,高度关注移动客户端的意识形态阵地,高度警惕“微”时代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应该成为意识形态工作者念兹在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