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中特”课上的应用原则
在“中特”课上运用PBL教学法,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打破知识体系的界限,围绕专题教学的主题、设置与专题内容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把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作为主攻方向,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有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第一,合理设置课程问题。问题是PBL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中特”课教学中从来都不缺少问题,但是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假问题,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判断和思考。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一是问题必须与社会现实的热点难点相联系。这类问题虽然探讨难度较大,但由于受到社会各方的热烈关注,往往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是问题必须与“中特”课理论体系相联系。教师要善于在“中特”课重点难点内容上提出问题,反对脱离“中特”课理论体系的所谓问题。三是问题应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要把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作为主攻方向,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设置的问题要“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反对为迎合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等目的而设置庸俗化、低俗化问题,降低“中特”课的理论水准。
第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在“中特”课教学中运用,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现实教学研究中有一种错误倾向,即教学方法越新颖时髦,教学效果越突出,这是误区。传统的知识讲授法有其合理性,在教学中不应完全舍弃。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讲授方法与讨论式、辨析式、问答式、启发式和多媒体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PBL教学法中重视问题的导向作用,增进师生互动,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作用,使研究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参与度,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变发挥教师的单方面积极性为发挥师生双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PBL教学法重视问题情境的渲染,启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案。问题情境的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通过案例法、情景教学法等,让研究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理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通过实践教学,把学生带入具体情境,让研究生在亲自感知、亲身实验中去推演和验证理论。教师可以通过新闻发布、历史叙事、讲解哲理故事、讲授重大事件等形式,为研究生创造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具体环境氛围,也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实践,真切体验理论的原生环境和氛围。这种情境渲染的做法,有助于研究生增强“中特”理论的立体感,教学效果好。
第四,制定研究性教学目标和考核体系。PBL教学法重视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中特”课教学应是“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避免本科“中特”课与研究生“中特”课互相重复的尴尬,而且能够引导研究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帮助研究生探索学术前沿领域,。同时改革传统的“中特”课考核方法,有助于推广PBL教学法在“中特”课教学中的应用,也能满足研究生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对理论的需求,增强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