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水平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水平

程馨莹

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末流”,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由于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是深入而顽固的,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格格不入的,它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政治先进性。因此,对它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也充分证明,这种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思想领域的主要矛盾,这种阴风细雨也能掀起惊涛骇浪。[1]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深入研究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的对策,特别是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理论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是建基于唯心史观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与唯物史观在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上是根本对立的。因此,要彻底肃清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就必须大力加强唯物史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大学生唯物辩证地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素养。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思想深处形成自觉抵制和坚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意识。

唯物史观的诞生是社会历史观领域的根本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结束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理论的长期统治,使人们过去对待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模糊、混乱、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唯物史观的产生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哲学角度看,其意义在于,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将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唯物史观既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又是我们研究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合理方法,并成为我们研究和分析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有效工具。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仅包含着事实判断的“真”价值,而且还包含着价值判断的“善”价值,是“知性”和“德性”的高度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是当代历史活动得以具备合理性的最基本的思想保证。当代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必须用唯物史观培养、教育他们,使其建立科学的历史观,从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对历史能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流行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就是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一种变体,就是以“重读历史”“反思历史”“重铸历史”为表象而否认历史客观规律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它照搬国外个别史学流派的观点、质疑和淡化历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对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形态理论、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理论,主张用历史选择论取代唯物史论,以貌似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否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成就,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地位,否定前人运用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

第二,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错误。历史虚无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格格不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唯物史观的最新发展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成果。历史虚无主义对此进行了肆意的歪曲和反对。如果我们认真地分析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就可以逐步理清其实质和危害。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从对于一般历史问题的普遍性认识的颠覆入手,通过否定、丑化历史人物、历史事实和历史真理以便达到否定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目的,它们试图摧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依据,试图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一言以蔽之,就是试图通过歪曲、虚无、杜撰历史事实和历史真理以便达到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而达到扰乱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企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中国独辟蹊径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它的成功并非“空中楼阁”,正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为其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虽然经历了十年“文革”、国际金融风暴以及国内各种自然灾难的考验,但是,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拼搏进取,为这条荆棘丛生但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既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精髓,同时又海纳百川汲取了别人的长处,通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奋图强,一个古老东方文明古国已成为一个新型社会主义“文明型国家”,并在现代化强国之路上奋勇前行。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相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仅不是虚无的,恰恰相反,它是成功的,并且以其巨大的成功而成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铁证。

第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非历史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离开客观的历史条件抽象地假设和评价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它们常常否定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文化大国,而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抹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着标新立异、追求新奇等幌子不假思索和辨析地鼓吹西方文化,极尽所能地贬低中国传统文化,凡是西方的就被冠之以“新”,而本土则视之为“旧”,什么西方的“蓝色文明海洋”比中国的“黄土文化文明”要先进等,陷入了盲目崇拜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误区。这里所反映的不仅是文化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看似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实则反映出对待现实的态度。他们所谓的“新”是一种形式,追求的是“猎奇”,需要的是光鲜的外壳,这根本掩盖不了它的本质。他们那种彻底否定和摒弃传统文化之“根本”的作法,就是断章取义,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主题,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路线,否定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要从历史的客观依据上瓦解、摧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要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合理性和现实正义性。这种颠倒黑白的做法是对历史文明的否定和背叛,是违背历史科学发展规律的。他们的代表人物鼓吹宣扬革命的“弊病”,认为革命对社会只有破坏之效果,而无建设之功能,因此,中国近现代历史思维应该“告别革命”。[2]他们有时抓住零散的历史事件和片断,肆意渲染和片面强调革命过程中的流血和牺牲,无限夸大革命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武断地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程描写成“残忍、黑暗、肮脏”的历史,企图达到否定中国革命的目的。他们设想用所谓的“改良主义”将中国引入资本主义发展航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发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唯有选择革命,颠覆其旧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唯物史观虽然并不完全排除和平的革命方式,但是,就中国近现代的实际历史情形而言,和平的方式和途径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四,用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拒斥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怪论和形而上学错谬。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唯心的。从历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看,历史虚无主义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沿着“历史主观选择论”的历史哲学路径前行,它将历史视之为某些处于权力结构顶端的人出于统治目的需要而对某些事件和认识的选择性组合,这就彻底撇开了现实的历史条件,臆想天开地假设历史进程。于是,历史则成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是一种可随意涂鸦的“空”或“无”,这种缺位的“后”或“非”本体论及消解历史的解构认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历史思维的典型表现,它违背唯物史观关于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的逻辑展现的科学论断,蛊惑人们随意解释和理解历史,使人们对真实客观的历史产生迷茫进而使用很不严肃的态度看待历史。现在社会上某些历史“戏说”和“穿越剧”几近对历史的亵渎和侮辱。

历史虚无主义在方法论上遵循形而上学原则。唯物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联系的、历史的、客观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和自然世界,而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使用片面的、孤立的、非历史的、主观的观点观察对象世界。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一叶遮目,企图从有限个体演绎出全部历史,追求所谓“普遍性分析框架”,忽视对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种过度的不当的“演绎推理”很有可能违背历史事实,也不符合逻辑规律,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历史虚无主义使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简单化片面化思维方式力图修剪、重塑历史,违背了唯物史观以实践为逻辑起点、遵循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极端错误的。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竟然不顾事实,从先入为主的观念出发,无视历史的客观性、整体性,违背学术伦理的一般规范和要求,任意裁剪史实,捏造历史事实。这种“随意拼凑法”从本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出发并确立符合自身愿望的史学标准,对完整客观的历史随意拆分、割裂,然后将历史伪装编织成为有一定联系的所谓思想体系。其结果必然是歪曲了具体历史事实发生的原因及历史过程的本质。显然,其结论是荒谬的、不可信的。

总之,要彻底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多途径、全方位地加强唯物史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唯物史观理论涵养,提高大学生的唯物史观思维能力。在历史认识论上,要认清并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需要引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需要坚持历史客观性原则,即本着“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待历史,要从历史主义原则出发,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掌握历史信息;同时,要坚持历史整体性原则,不能以片面、孤立、静止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而是要把它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认真分析判断;再次,还要坚持尊重历史客观规律的原则,历史不是杂乱无序事件的偶合,而是具有规律性的,要透过缤纷复杂的历史现象,抓住历史的本质和主流,以期揭示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最后,还要坚持历史先进性原则,即政治上的正确性。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要有政治的敏感性、洞察力和坚定性,我们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立场,才可能真正剖析、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错误,才能彻底杜绝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注释】

[1]苏联东欧剧变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内部原因是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部原因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指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2]《告别革命》,这是1995年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将李泽厚和刘再复两个人平时的谈话整理成册出版的一本书。其主要内容为:要告别革命,不仅告别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还要告别辛亥革命以及一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