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理念的历史及现代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理念,“仁者爱人”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含的积极内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仁者爱人”是历史及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仁者爱人”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儒家认为,具有仁爱思想的人会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规则。孔子将孝悌作为仁的根本,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20]也就是说,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的;不喜欢犯上,而喜欢作乱的人则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儒家看来,如果人们能够在家庭中对父母兄长尽孝和顺从,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和人民尽忠。因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个人在家庭中接受了长幼秩序,进入社会就易于接受既定的社会规则而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忠孝合一的“孝道”思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家庭和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和政治安定的双重目的。作为“仁者爱人”的核心内涵,孝道是中国几千年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主要纽带。在今天,我们提倡的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等道德要求,也与仁爱和孝道思想密切相关。古代的孝道思想要求在个人方面修身养性,并实现崇高理想;在家庭方面尊老爱幼,并维护家族和谐;在社会方面尽职尽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这些都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第二,“仁者爱人”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仁者爱人”思想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中怀着爱人之心,宽容和善待自己周围的人。这一思想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就是要“反求诸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思想作为儒家的重要道德准则,在中国古人的个人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思想家张载就说:“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21],意为用要求别人的心态来要求自己就达到了道的高度,用像爱护自己一样的心态去爱护其他人就达到了仁的水平。也就是说,要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人容易对自己宽容,但同时也要对他人宽容;另一方面人容易对他人要求苛刻,但同时也要反过来批评和反省自己。张载将达到这两条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实质上这正是孔子“忠恕之道”的发展,即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也满足其他人的需要,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既是实现“仁者爱人”的要求,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则。由此可见,“仁者爱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人民和社会利益而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的源泉。我们正需要用这一思想来构建一种关怀和接纳他人、对周围人及社会心存感恩的心态。
第三,“仁者爱人”与爱国精神。
“仁者爱人”思想中包含着崇高的爱国精神。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思想行动符合“仁”的标准,即可称之为“仁人”(“仁者”),“仁人”超越了人的本能,是具有高尚理想、深厚道德修养的人。儒家虽然主张一个人保护自身不受伤害是孝的前提,但当个人面临道义和生命的选择时,中国人往往将道德价值看得高于生命价值,并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对此,孔子说出这样的名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22]当“仁者”的理想与生命发生冲突而不能兼顾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生命以实现他的理想。在中国历史中,这样的生死观和生活观逐步熔铸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并成为中华民族得以不断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爱国情操即来源于此。在中国历史上,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而献身的先贤不胜枚举,这一点在儒家的士大夫中有突出地体现,例如文天祥以身殉国而不仕元朝、史可法战死而不投降清军,他们都是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支撑他们信念的正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在当今的时代中,中国要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依然需要大力弘扬这种为了祖国和人民崇高利益而献身的爱国精神。
第四,“仁者爱人”与和平精神。
“仁者爱人”思想中包含着爱好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的精神。孟子就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23]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才是真的心悦诚服。孟子因此提出以“仁政”和“德治”治理国家,并以此处理和解决国际争端。荀子也提出“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的思想,陈嚣曾向他的老师荀子提问说:“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荀子·议兵》)[24]也就是说,荀子主张军事活动要以仁义为本,反对不义之战。为什么?仁者因为爱人就反对那些残害他人的人,义者因为遵循道义而反对那些扰乱社会的人。荀子还以历史上的商汤伐夏桀、武王伐纣为例,说明古代明君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为民除害和主持正义,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胜利。当今世界之所以战乱不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少数国家为了争夺霸权和财富,不顾本国和他国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对其他国家发动不义之战。因此,“仁者爱人”的思想无疑对维护当今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战争,并且要充分相信仁德的力量,注重改善本国内政以使国民生活幸福,并在此基础上以和平方式建设国家。
第五,“仁者爱人”与生态和环境保护。
“仁者爱人”理念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提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就是强调在爱人的同时要爱万物,珍惜每一个生命的存在;而爱惜的具体表现就是对山林草木禽兽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用现代生态学的语言表达,就是人类既要利用生态资源为人类服务,又要保持生态资源的循环更新,达到持续发展。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主张仁者要爱惜包括鸟兽虫鱼在内的生命,宋明理学家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则进一步提出和深入阐释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将仁爱的对象拓展到一切生命。这种“泛爱万物”的思想正是“仁者爱人”思想在人伦道德基础上,由人类向自然界的扩展。由此可见,“仁者爱人”思想中已经包含有今天所说的爱护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思想。它作为儒家的生态意识与环保意识,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伦理学。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自然资源被无节制消耗浪费的今天,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我们应当大力借鉴中国古代这种“泛爱万物”的思想,怀着爱惜之心对待我们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仁者爱人”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于我们今天提高国民道德修养、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本文系2016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专项,项目号:16JK745)阶段成果之一。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页。
[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2页。
[4]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3页。
[5](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33页。
[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6页。
[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页。
[8]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3页。
[9]《庄子》一书最早提出万物一体的思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意为普遍地爱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天与地看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但道家的“万物一体”思想主要指人与万物在自然性上的统一,与儒家强调道德性的意义不同。
[10]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01页。
[1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02页。
[1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5页。
[1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2页。
[14]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1页。
[1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页。
[16](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9页。
[17]康有为:《讲仁字》,载董士伟:《康有为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18]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1页。
[19]康有为:《大同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页。
[20]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页。
[21](宋)张载:《张载集·正蒙·中正篇》,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页。
[2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3页。
[2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4页。
[2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