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善信仰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善信仰—信念的核心基因链条的典型标志是信仰的多元一体。所谓多元,是指中国人的信仰结构中既可以是儒教、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的信徒,又可以同时信仰膜拜儒、释、道以及民间宗教信仰中的任何神灵,即信仰的多元性。所谓一体,是指所有信仰均归为一体,即价值旨归必须是善的,善构成了中国人信念—信仰体系的一元终极实践标准。儒家(教)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仁、义、礼、智、信。而“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是其中的人之为人的信念奠基部分。“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张本。道教将善与性命相修、成仙得道做了必然的联系,提出“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太上老君戒经》指出:“入善为生,为恶而死”。对宋以后中国人影响极大的《太上感应篇》,在其篇末言:“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佛教将善同“明心见性”、体悟佛性相统一。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慧能言:“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不论是自然神,比如天崇拜、雷公电母、妈祖、土地神、山神、城隍神等;职业神,比如生育神、灶神、福禄寿喜财神、门神;还是人神,比如关公、黄大仙等等,都不一例外的将人的为善祛恶作为获神保佑的底线。
在中国传统信念及信仰世界,善的一体化是从每一个人作为主体来展开并实践推进的:首先,善是人之为人之本。“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人与禽兽的核心区别即在存善。这是中国人为人的信念根基、价值根基。其次,善是中国人成长发展的修身要求、立身之基。中国人的成长发展须臾离不开善。《中庸》中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核心是觉悟善性。“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构成了中国人自觉修身践行善的信念性维系。第三,善是人觉悟了的宇宙终极之理。中国在“轴心期文明”时期,已经奠基了人在天地之间位置的基本信念,即人与宇宙的存在是在一个统一场之中,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统一场的存在、运转、发展是有规律的,作为价值存在的规律,其核心是善。所谓“黄天无亲,唯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而“天不变,道亦不变”,其中的道即为天理。儒家认为,天理即良心,良心即善心、善性。可见,善是宇宙终极存在之理、之道,人秉善而行,即觉悟了宇宙终极存在之理。这是中国人信仰善的理性根基。第四,善是与终极存在者相联系,并获得终极果报的现实依据。这其中,儒教的天理—良心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对中国人将善的实践在个人、家庭、社会、族群、自然中的实际推进起到巨大作用。儒教的天理—良心论认为,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在运行。而天是有意志的终极存在,人、家庭、国家的兴亡存废,皆取决于人是否按天的意志——善来思维和行动,“天人合一”不仅在规律运行上合一,而且在终极果报获得及实现上合一。佛教的因果报应论称,人在现世所做的身、口、意三业有善恶之分,个人造业,个人领受,且要通看现在世、过去世、未来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中国古人的普遍信念观。道教的“承负”果报论讲,“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受过谛,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太平经》)为使善的承负有现实的依据,道教甚至有“生死名簿”、《太微仙君功过格》等善恶功过格式的记录及计算,增强了中国人对善恶行为及实践的具体性、细节性的认知及把握。这种“承负”果报论,将个人的善恶与自己、后辈、家人的果报相联系,将善恶行为的承负性进行推及,使中国人家族终极荣辱祸福与人的善行为密切相连,实现善信念观与家庭发展观的合一,这是中国人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社会价值观与善宗教果报观全面结合的深刻延极。
善信念的进一步延伸是中国人善社会、善世界、善自然的信念观的建立及实践推进。实际上,中国传统善信念的落实本质上是实践—理性的,即善只有在为他人、家庭、社会、群体、自然中才真正体现和实践着善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肯定及实现过程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更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中心。所以,这一价值实践的导向必然归之于群体(集体)本位,即谋求群体利益及价值的实现。群体主义与善信念的主流价值观的合一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核心方面。在群体中,善的实现是以仁爱为根本的,是利人、爱人的具体实施过程。所以,仁爱主义是群体主义的聚合剂。同时,善利群体的价值追求在于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互利共生,共同发展,而和平主义又是善价值观下群体与群体交往所必然融入期间的价值理念。人、人类、自然是善价值规律作用下合目的性的共同存在,“天人合一”是善信念下宇宙终极的关切。群体主义、仁爱主义、和平主义、天人合一的实现,是中国善信念所谋求的人类共同生存——人类共生主义的生存与发展的理想。这实现着中国人善信念的本质化、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