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是人类技术进步的一大成就,它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丰富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加速了信息传播,拓展了人类眼界。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文化传播的乘数现象也非常突出,其影响面和影响力都是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传统的电视广播书籍报刊领域多半是对传播内容的监督审核和管控,只要权力集中并且管理规范,不良的思想文化很难通过这种途径实现广泛传播。但是网络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这个平台犹如一个无政府主义泛滥的“自由国”,各种思潮可以毫无障碍地随意传播,普通大众难以从无数的思潮中分辨真伪和美丑。互联网轻易地突破意识形态工作的防守工事,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理想的”效果。

1.多元化的冲击。互联网上各种社会思潮和“主义”并存,但有较大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有较大冲击的主要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宪政主义、普世价值、民族主义等。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新自由主义学者注重通过互联网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以扩大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各国的社会影响力。历史虚无主义则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利用网络传播的高效率特点,混淆视听,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它已经扰乱了既有的社会历史观。宪政主义又称立宪主义,本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但是被学术包装后通过网络大肆传播,其目的是为否定党的领导的合法性,继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表面上是推广价值共识和人性共识,实际上是对制度精神的争论,其目的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此外,民族意识在网络时代获得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出现了“网络”与“民族主义”结合下的“网络民族主义”的新术语和新现象。目前,“网络民族主义”所关注的政治议题,由于涉及的政治敏感度较低,受制约的几率不高,从而促使诸多网民趋之若鹜。例如,“疆独”“藏独”等民族分离主义者越来越重视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分裂活动,从而极大威胁着我国的政治稳定和领土完整。

2.舆论监控的弱化。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舆论有着绝对的引导和控制权,大众接触的是经过筛选的信息,受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选择空间不大。互联网开放性和离散性的特点决定了其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管理与控制的。在互联网面前,国家既没有控制的绝对权力,甚至没有控制的能力。互联网信息实现了低成本的大范围信息传递。任何人不用通过政府机构批准和检查,就能在网络上制作他人能够阅读到的网页,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等各种方式向网民传播信息。由于信息的海量递增和信息传递渠道的极度多元化,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专控的信息发布和封锁权力迅速丧失,政府把关转化自我把关,个体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传播者甚至制造者,导致网络信息混乱不堪,致使舆论导向的调控难度加大,国家权威也大大削弱。

3.西方消极文化的渗透。当今的世界文化体系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仍处于拥有绝对优势的地位。早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1996年,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就为未来的国际斗争描绘了一幅蓝图:“美国更微妙的比较优势是它收集、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这个优势在今后十年将肯定要增大。”“这种新的政治和技术优势使美国得以立即利用其强大的‘软力量’手段,发挥它的理想、意识形态、文化和经济模式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借助技术优势,由美国发起并主导的因特网成为西方国家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平台。伴随着技术的工具理性影响力的扩张,越来越多美国式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大众文化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传播到世界各地。互联网以全新的媒体形象,并凭借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传播优势,成为美国“攻城掠地”的新武器。东欧剧变后,美国明确将中国列为下一个和平演变的目标国。互联网的出现,使西方文化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进入中国。现实中,在西方文化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业已发生扭曲和错位,他们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有的人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极力主张全盘西化。

4.网络产品创新不断。互联网普及初期,传播西方文化的载体多是影视、书籍、邮件、论坛文章等,这些载体主要是依附于其他网络平台而存在,理论上如果把这些网络平台管控好,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文化产品也就失去了藏身之处。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因多方因素多种缘由所致,相关部门对网络平台的管控力度不够、效果不好,以至于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被动而且成效有限。更进一步的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产品创新不断、层出不穷,西方文化的载体逐渐多元化、平民化,自媒体倾向非常明显,而管控的难度必然也随之加大。例如美国的推特、脸书,还有我国的微博、人人、微信,均是自媒体的明星产品。人们利用这些网络应用,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转载他人的述说,人类因此进入自媒体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