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信息收藏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收藏在各相关机构的图书馆和研究所。过去,在理论研究中,各部门大都是多头并行、各自封闭、力量分散。自2004年党中央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界都在积极实施这一工程,许多图书馆和研究机构都在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并形成各自的研究系统。目前,集中力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信息保障的单位主要有中央编译局、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等。
从马克思主义信息收藏媒介来看,千百年来,纸质文献占据主体地位,但是,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纸质文献作为千百年来文献载体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数字资源正成为我们生活和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专家曾预测,2025年研究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体将完成从纸本到电子版的过渡。这种趋势,将使我们不得不重视数字化建设。我国的文献数字资源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并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3]其检索和利用的便利性受到广大学者的一致好评。在很多领域,如科技文献领域,数字信息已经成为其主流形态和用户检索利用信息的主要形式。合理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已成为新世纪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和手段。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领域同样如此。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保障严重不足,已无法满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需要。这种落后的建设状况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在中央的部署下,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加快了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字化的步伐,筹建和开通了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从马克思主义信息数字化开发程度来看,强调加快马克思主义资源数字化,建立数字图书馆,进一步向社会,面向公众,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未来发展趋势。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工程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已初具规模,但在总体上仍处初级阶段。已有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现有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即初始阶段的工作,而在开发利用上,即以数字化形式开发、生产和出版新的马克思主义资源还很少,自主开发不够,原创资源不足,已经开启的工作多为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网站建设这样相对初级并缺乏原创性内容的工作。目前,数字化的对象多为已经公开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研究性文献。许多记录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珍贵的原始的手稿、书信以及影像资源尚未被数字化。网络上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内容重复较多,信息量相对不足,数据库资源相对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