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实事求是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精髓与实质,也是我们党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条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和基本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本质上与实事求是一脉相通,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在党内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内正确路线与“左”倾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的不断斗争中形成的。习仲勋在从事革命事业和具体工作中,始终注意对以往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客观务实的工作态度,取得了一系列实际成效。
1933年,在照金以东的北梁村召开的陕甘边党的联席会议上,刘志丹、习仲勋等根据地负责人与当时主张放弃根据地的省委代表杜衡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据习仲勋后来回忆指出:“当时我就认为红军不能离开苏区,远离苏区有了伤兵都没有办法。我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我的意见全部告诉了金理科,由他带到会上。”[7]正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习仲勋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随后,在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上,习仲勋更深体会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对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习仲勋说:“照金根据地是西北第一次在山区建立根据地的尝试,是红二十六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生长和保存了红军主力,使西北革命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照金失守后,下层党的组织没有遭到破坏,游击队也没有受到损失。到了冬天,淳化、耀县一带的游击运动大大的发展了起来。同时成立了平子游击队。这一切使我们领会到了只有建立根据地,把党和红军与群众进一步联系起来,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从而使我们进一步领会了根据地的重要性和它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8]他进一步指出:“当时有的人只是知道按省委指示办事,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条件,一定要打硬仗,去攻占敌人强固的城镇据点,刚打下一块地方,还没有很好地把群众组织起来,就要马上平分土地,结果中农恐慌,富农逃跑。”[9]习仲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还表现在对照金革命根据地后来失败的原因分析上。他经过反复认真思考和总结,认为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失败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没有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扩大苏区和根据地,把自己驻守在一个很小的苏区内。(二)距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很近,我们群众力量不大和不够巩固。(三)红二十六军南下的全部失败,军事上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助长了敌人进攻苏区的气焰。”[10]
照金革命根据地虽然出现了暂时的失利,但习仲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不仅表现出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而且为后来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习仲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在他后来在陕甘宁边区所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也得到了体现,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中的失误,表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