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理论批判

三、中国道路的理论批判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批判性由此构成马克思的思想特质。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马克思正是运用批判性的思想利器解剖资本主义社会与现代文明的。在马克思看,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性社会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导致生产关系与人的异化。只要我们还身处现代性社会,马克思运用批判性的理论武器所揭示的各种社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马克思主义就会依然绽放出鲜活的理论生命力。

马克思的批判观为科学、辩证地观察中国道路提供科学的理论视角。对于中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成就与不足,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出科学、有力的解答与回应。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中国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较之西方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在于问题与成就同步。因此,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对中国道路形成、发展的历程做出梳理,对成功的历史经验做出科学总结,推进社会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创新,更需要对中国道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中国问题展开批判和诊治。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如同中国道路这枚硬币的两面,关注、批判以及诊治中国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把握社会现实的体现,也是推进中国道路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能够发挥其批判性的理论特质,为中国道路提供自我反思与修正的理论机制。马克思主义通过科学、合理、辩证的批判对中国道路做出科学认识,对中国问题做出合理解释与诊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负有解读中国道路,批判中国道路以及引领中国道路的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是观察、批判以及指导中国道路的最科学、最有力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之所以有魅力的原因,也是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实践创新的理论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