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中的陌生人

一、都市生活中的陌生人

齐美尔出生在1858年的德国,是父母七个孩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其父从商,在齐美尔16岁时病逝。与韦伯严谨的宗教家庭背景不同,齐美尔的家庭氛围更为宽松与开明:父亲出生于犹太教会家庭,后改信天主教,母亲同样出生于犹太家庭,少年时代改信新教。齐美尔在少年时期接受新教洗礼,但为了保证世界观上自由,在一战时退教。总体来看,少年时代的齐美尔家底殷实,父母开明,这为他后期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齐美尔成年之时,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掌权下经济飞速发展,柏林也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当时尼采的哲学著作《不合时宜的考察》——“上帝死了以后拿什么来评估价值”引起了德国哲学界的现代主义的新思潮,齐美尔由此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在注册学习历史的同时学习哲学,后他又选修意大利语、民族学、心理学等多种课程。广泛的涉猎领域为他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柏林大学接触的学术前辈也对其日后学术建树颇有帮助。

1880年,齐美尔尝试以《音乐起源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但由于当时评委会认为引文不准确等并未通过。1881年,他以《论康德物理学的单元子论中的物质的本质》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齐美尔虽然科研成果丰硕,但申请教授职位时不断碰壁。1896年和1908年,狄尔泰与韦伯分别试图将他聘为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教授,但均失败。直到1914年,齐美尔才被一个较偏远的斯特拉斯堡大学聘为教授。1918年因病去世。齐美尔的一生涉猎广泛,从桥、椅、门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到形式社会学再到著名的货币哲学,他是一个“不易归类却让人着迷的形象”[1],不拘一格的表述风格与碎片化的研究领域让其收获不少社会听众,却始终被主流思想排斥在外。在物化的繁华大都市生活中,齐美尔像一个陌生人一般清醒地感受与分析,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事物陌生化,赋予其内在意义,展现不一样的都市与现代化。从碎片中发现总体,从偶然中探寻必然,从瞬间中推测永恒,从平凡中获取美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