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中特”课上的应用流程
根据研究生“中特”课教学目的、特点以及要求,结合PBL教学法的具体特点,本文拟定了PBL教学法在“中特”课上的应用流程,具体如下:
(一)确定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开展PBL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学目的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制定,同时要考虑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二)提出问题
制定了一定的教学目的,依据教学目的提出教学中需要集中讨论和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要具有讨论的价值和代表性。
(三)组建研习小组
由研究生自行组成研习小组;每小组人数控制在6~8人之间;以民主形式选取组长1名;由组长根据讨论问题进行组内分工,小组成员负责资料收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事宜,同时,组长总结组内各成员的研习活动成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
由教师或者研究生,采用多媒体、舞台剧、话剧、舞蹈、音乐、诗歌等文艺形式,进行问题的情境模拟,帮助研究生树立问题的背景认知。
(五)小组研讨
研习小组组长要负责制定研习小组研习计划,实施研习计划。研习小组先在内部开展研习和讨论,后由研习小组组长总结小组研讨结果,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六)总结评价
教师一方面对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成员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汇报展示的表达能力、回答提问的应变能力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研究生的理论观点进行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应该客观公正,尊重研究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避免在评价中直接反驳研究生观点,以免造成课堂气氛的紧张与不安。
(七)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要总结PBL教学法在“中特”课教学中应用的经验和教训,思考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情境的设定是否合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整个环节的课堂秩序等等。及时的教学反思,及时调整和创新相关方面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可以使PBL教学法在“中特”课教学中更加成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