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道路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后,中国被迫进入世界结构,卷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不同阶级纷纷提出救亡图存的方案: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的起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运动等,都未能从根本上将中国带上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道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人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国道路以骄人的成就雄辩地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还会结合具体的国情,在不断的理论创新中永葆生机。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僵死的教条,它总是根据具体的、现实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鲜活的素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会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不同的国情,不断丰富、发展自身。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的具体运用总是会体现出差异性。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而盲目地普遍使用,马克思主义将难以真正生根入地,掌握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人们的行动和信仰指南。时代发展与社会形势的变化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产生影响,但这只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带来新的契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能够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并根据具体的、鲜活的社会实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道路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实践源泉。中国道路呈现的新特征、面临的新境遇、遭遇的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源泉。现实生活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马克思主义具有直面社会现实和变革社会的理论使命,担负对中国道路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做出科学解释、评价和预测的使命。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根据变化着的中国道路实践,发现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提出新的论断。马克思主义需要对中国道路实践的经验、教训做出科学的总结和解释,亟待回应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此外,中国道路本身不是封闭、僵化、固定的,而是开放、系统的发展模式。中国道路依旧需要实践创新,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指引、参与和引导。无论是理论生成、现实需要还是未来发展,中国道路的实践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这样一个空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特殊国情的社会里,中国道路既体现出社会主义实践的共性规律,也呈现出中国自身的本土特色。在中国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而且近代一度积贫积弱、现代化水平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开辟自身特色符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发展道路确实罕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日渐成型、成熟,并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胜利。而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本身也是一个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实践活力的过程。在当今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国道路的具体实践呈现出空前复杂性与特殊性。中国道路的实践处于中西空间并存、传统向现代变迁的历史坐标中,需要处理好中国本土实践与西方发展经验、理论资源,现代社会发展趋向与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惯性之间的内在关系。